明成祖朱棣时期,先后几次派郑和出使南洋、东非等地,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往,犀角正是从这些地方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推进了犀角雕刻工艺的发展。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高。成株瘦小分量轻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一般来说,犀角杯圆形的是非洲黑犀,椭圆的是亚洲犀,亚洲犀有较阔的裙边雕成阔长犀角杯的柄。犀角主要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收藏犀角雕制品一要看材料,二要看年代,三要看是否出于名家之手,四要看工艺。对犀角材料的鉴别,早在明代就有精辟的认识,明人曹明仲所著《格古要论》记载:“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
当时中国不产犀角,所用犀角大多依靠进口。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懂得利用动物的牙、角、骨等制作器物,牙、角、骨是动物躯体最坚实部分,以其制成的器具,既美观,又耐用。“犀角雕”顾名思义就是用犀牛角雕刻而成的器物。据《韩诗外传》记载:“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由此可见,犀角在远古代已是异常珍贵之物。另外,犀角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所以常被用来制成杯子,盛在犀角杯里的酒能吸收犀角本身的药性,达到强身护体的作用。犀角是非常名贵的牙角料之一,在中国古代它与夜光璧、碧玉相提并论,是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享用的物品
收藏犀角雕这样的古艺术品不光是投资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加文化内涵、陶冶性情、培养品味的过程,即使将来转手升值幅度不大,至少也赚了一分拥有的快乐
明代大部分犀角制品是亚洲犀,乾隆以后才开始大量生产非洲犀角制品,通常亚洲犀角雕的价格高于非洲犀角雕,因为亚洲犀已濒临灭绝,非洲犀角是作为亚洲犀角的替代品而出现的。犀角雕刻艺术在明代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雅士时常设计一些标新立异的作品,使其摆在几案上成为和文房四宝一起陈设的清供、珍玩。当时出现了很多治犀高手,鲍天成、濮仲谦、李中甫、方柱石、尤侃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牙角雕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一旦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即成为各路买家竞相追逐的目标。目前留存于世的犀角雕制品基本为明清两代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