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行情 / 珍藏70年前大学生日记 回到北平的生活现场

珍藏70年前大学生日记 回到北平的生活现场

在有青年人群的地方,必然会有爱情的存在,恋爱永远是青年男女的永恒主题,《北平日记》中对此也多有记述,但更炽烈的是如下这样的情感表达:“今天又逢双十佳节,在此环境下又是什么心情!想想大好河山,如今如此破碎,不知何时方能收拾清楚,国土破碎,同胞受苦,不知何时方能恢复原来面目。这个可怜的古老的国家,这些可怜受罪的人们,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享到普天同庆的快乐!”

这里的南方就是当时的重庆和昆明。北平有志青年都一个个跑到南方去了,说明当时的青年的追求

董毅1942年夏毕业留影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伊始,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了王金昌先生整理的董毅的《北平日记》

维持生计的米、面、油、肉等生活必需品的境况如何呢?日记是这样描写的:“近来自阴历年以后,物价飞涨不已,白糖迄今已一元八分一斤,比肉还贵,肉有行无市,有钱买不着肉,豆腐四分一块,昨买三块豆付,两把菠菜代价二毛,大米一百廿八元一石,次米三毛七八一斤,还没处买,面一元八一斤,其余无不奇(缺),即不知以后如何生活也!言来不胜浩叹,见面时人人皆为过日子问题暗暗切齿发愁不已。下午买米一百廿三斤,代价四十四元七毛,合三毛六分一斤,从前亦只一毛余,三元一袋之白面,今涨至七倍,而闻昆明一袋面售四十元,真为前所未有之现象也。”

董毅出生于1918年的一个封建仕宦家庭,他家境殷实,但随着军阀混战,异国入侵,其大家庭日渐衰落破败。1938年9月,他考取了辅仁大学国文系,时值正是日寇侵华,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他饱尝日寇侵华、社会动乱之苦难

日记是脚印和影子的记录,好的日记是时代的真实写照

还有,日记作者行文流水般生动优美的文笔,令人叹为观止

著名收藏家王金昌意外发现,七十年前的大学生日记完整出版———

北平的反抗日寇情绪日益高涨,1941年1月5日的日记记载:“日前因西皇城根有二日本兵及一日中佐,白昼被暴汉阻击打死,传为骑一无车捐之自行车人,于是一时查车捐特别紧。”

《北平日记》手写本,是王金昌先生于2006年10月份在北京报国寺文化市场发现的,它的编号从第二本到第二十一本(第一本已丢失),计有20本,约150万字,记载了作者自1938年4月11日到1作者 晨光

董毅、刘淑英毕业41年后(1983年)在辅仁大学校门口留影

时值中国正经历抗日战争爆发到抗战惨烈的时代阵痛。日记透过作者与朋友日常往来,可以清晰地感知当时抗战的时代氛围,特别是像作者那么大的青年人的时代风貌。1939年3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常常想到许多亲戚朋友同学,认得的,耳闻的许多,许多都到南方去了,有的告诉我南方生活之奇事与困难,一路上之苦况,而我必心中立刻羡慕他们,钦佩他们的勇敢,而自惭自己不能去南方。”

且看作者对“七七”卢沟桥事变对北平人的影响的描写:“纵观近来,大多数(民众)皆系受此次事变(指“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影响,家中受打击,因之高中毕业不能升学,或因其他种种原因停学二三年后上学,受战争而中止;因事变关系,家人、兄弟、好友相离散,南北相隔,不能相见。回思往事,不禁依恋,向往之至。可见此次事变中国物质上之损失以外,精神上的损失不可胜计,不知此次断送了、堕落了、成就了、落魄了多少中国有为的青年!思之惘然!”

而《北平日记》的丰富的细节对于了解七十年前北平人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尤其是旧北平时期的社会人文和北平市民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对日寇侵略的反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不可多得的真实写照。历史往往是抽取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而忽略了决定和影响历史本质的丰富的生活细节及其支流。实际上,历史是由千千万万个体生活共同构筑的画卷,每一个个体生活的真实记录都是构成历史的珍贵材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6/1205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