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行情 / 民国海派书画一座有待发掘的“富矿”

民国海派书画一座有待发掘的“富矿”

海派画家为了适应商业环境,致力求新求变,更加符合社会雅俗共赏的审美需要。民国时期,正是海派创作的黄金时期,产生了一些引人瞩目的群体,他们的传世作品犹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却普遍处于价值洼地,值得藏家关注。现代海派大师程十发先生曾有“海派无派”的说法,恰恰诠释了海派的特点,即海纳百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和古今艺术的精华

中国嘉德2009秋季拍品

作者 王楚健

各领风骚的近代海上60名家

异彩纷呈的书画社团

随后,停云书画社、文明画会、青年书画社、红叶书画社、素月画社、烂漫画社、海上书画联合社、上海巽社、秋英画会、艺观学会、寒之友画社、宛米山房书画会、古欢今雨社金石书画社、中国画会、蜜蜂画社、长虹画社、行余书画社等接踵而来,可见海派不断壮大,百川汇海之过程。1912年,柳亚子和李叔同组织成立上海文美会;宣哲、黄宾虹等人组织成立贞社。光阴流逝,其中许多小名家被湮没在此后传统文化断层的岁月中,我们现在甚至很难找到介绍他们的资料,但是他们留下的书画不乏精品之作,而且至今仍然有廉价到几百元就可以买一幅小册页,一两千元就可以买一张小条幅书画的情况。1909年,钱慧安、高邕、吴昌硕、蒲华、杨逸、黄俊、冯梦华、潘飞声、杨了公、王一亭等,共同发起组织了豫园书画善会。1911年,洪畿、胡郯卿组织成立青漪馆书画会。1910年,上海部分书画家和收藏家联合组织了上海书画研究会,次年改为“海上题襟馆”,会董有李平书、汪渊若、哈少甫、倪墨耕、陆廉夫、何诗孙、狄楚青等,参加的书画家多达上百名。清末民初,海派书画家由自由松散的“卖艺”走向制度化的结社,既加强文化交流,又能促进经济交易,形成了半雅集半交易类型的艺术组织,提供了资源共享、合作互利的平台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通商的沿海城市之一,在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势力共同作用下,几十年间迅速成为远东地区的大都会、中西文明的交融点,吸引了三教九流人物纷纷来此“淘金”。书画家当然也不例外,他们主要来自浙江、江苏和上海三地,根植于传统的吴越文化,带着吴门派、浙派、扬州派、金陵派、虞山派及毗陵派的遗风融合进来,逐步形成了海上画派。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商贾与仕绅交往之间,绘画与书法的赠酬,是极为礼仪性、现实性的礼品,典雅适宜,直接地推动了中国书画走向市场化

吴观岱 孤山问梅 设色纸本 1923年

除了赵之谦、虚谷、任颐、蒲华、潘振镛、钱慧安、黄山寿、顾麟士等晚清书画家,以及吴昌硕、黄宾虹等当今市场热门的大师之外,金心兰、高邕、吴观岱、谢闲鸥、姚钟葆、杨逸、丁宝书、俞礼、何煜等一批活跃于民国初期的大名家也跻身在内。近几年,在国内的大、小艺术品拍卖会上,他们的作品成交价鲜有每平方尺超过5000元者,后市将有很大上涨空间。海上画派艺术成就排名前60位的书画家,是最具代表性人物

其中,20世纪中国画最大的流派——“海上画派”(简称海派)作品尤为精湛,其成员数以千计,在书画不分家的年代,他们大多是诗书画印兼修,山水、人物、花鸟皆精的高手。与现当代书画相比,民国书画呈现非常明显的性价比高、保值性强、投资风险性少的优势。书画收藏是一种经济(保值、升值)与文化(审美情趣、艺术享受)的双重行为,其价值必须通过市场予以体现。在书画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乏刻意包装、急功近利炒作的成分,有的当代书画家艺术水平充其量只有二三流,作品成交价却直追大师级,让人瞠目结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6/1777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