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本为玉中之忌,然玉中难求晶莹剔透之碧玉,尤其在开采百年后,珍惜玉石资源、充分利用玉料,早已被玉雕专家们注意,形成“化瑕为瑜”的雕琢工艺特点。化瑕为瑜所创作的作品不但不影响作品,更使作品形象生动,增加逼真之感,达到普通玉料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剜脏去绺
三、化瑕为瑜
玉器由原始的打制、简单的琢磨直至精雕细刻,传承数千年。其工艺特点有因料施艺、废料巧作,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巧用巧色、浮雕、圆雕、镂空透雕、镶嵌组装等工艺,形成玉雕之工艺特点。玉雕技艺由最开始的小件如清代、民国时期的烟嘴、手镯等简单的小件,发展为建国后70年代制作中等件,80年代至90年代制作大型玉雕作品
一、因料施艺
玉的加工在选料和雕琢中首先要注重纹绺的处理,或顺绺锯玉或躲绺。在设计后的雕琢中,亦多有再次出现纹绺,曰“纹线”、“水线”。去绺。绺的种类有断裂纹、破碎纹、龟背纹、炸心纹、炸惊纹等。玉雕作品无定型,剜脏去绺,虽去不利,却有“因祸得福”另有创意之效。去绺后根据料形进行设计。需设计和做工者苦思冥想使其去绺改形,受到意外之效。绺即玉中之自然裂纹,没有一定形状、方向和规律。绺的成因受自然力冲击、受冷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随着工艺的进步,技艺的提高,因料施艺的技能越来越高,作品更丰富多彩。历史上只以小件为主,制品单一,数量有限。玉雕需想象,并注于玉石之上,无涂改性。玉雕为工艺创作,无定形。玉雕工艺悠久,其因料施艺之工艺日臻合理。其玉雕形状、作品大小、色彩合理利用等均为因料施艺而获得最佳的效果。因料施艺是玉雕中首要的工艺。每部作品均需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尤其在人物、花鸟、花卉、动物创作中更是因料设计,独辟蹊径
玉雕大件难以找到通体皆无一杂质的玉料,要尽其所能剜脏,余其形状,根据其特征设计作品,最大限度地用料。玉制作品很多因剜脏而改变作品的原定结构,既去掉脏斑又使其结构造型趋于合理,煞费玉雕者之苦心。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玉体或再次或多次显露杂质,或黑色或白点或米粒状杂质等,尤其是在正面的主要部位,这是设计人员最难处理的问题,均要尽力处理掉或“遮住”。剜脏即把玉中的杂质去掉,使玉更纯洁、明亮。脏、绺是玉器制品中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