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海拔600-3400米的山坡、山谷潮湿处、沟边、灌木丛下或林下
耐贫瘠
沿阶草全株入药,味甘,可治疗伤津心烦、食欲不振、咯血等症。沿阶草,又名:麦冬、绣墩草。叶色终年常绿,花亭直挺,花色淡雅,清香宜人,是良好的盆栽观叶植物。拉丁文名:Ophiopogonbodinieri.百合科、沿阶草属草本,长势强健,耐阴性强,植株低矮,根系发达,覆盖效果较快,是一种良好的地被植物,可成片栽于风景区的阴湿空地和水边湖畔做地被植物。生于海拔600-3400米的山坡、山谷潮湿处、沟边、灌木丛下或林下
耐热性
发生规律
沿阶草分布于我国的华东地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秦岭以南)、甘肃(南部)、西藏和台湾。地处南盘江河谷的鲁布革电厂将沿阶草栽植于几乎无土的页岩上,经4年的观察,生长良好。表现出极佳的耐瘠性。生于海拔600-3400米的山坡、山谷潮湿处、沟边、灌木丛下或林下
3.发病期禁止喷灌,及时排除积水;
沿阶草叶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发的一种常见病。这种病不仅发病猛,传播快,而且对沿阶草属其他植物也可造成危害
4.如有病害发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连喷3至4次,每次间隔10天,雨后要注意补喷
花期6-8月,果期8-10月。花葶较叶稍短或几等长,总状花序长1-7厘米,具几朵至十几朵花;花常单生或2朵簇生于苞片腋内;苞片条形或披针形,少数呈针形,稍带黄色,半透明,最下面的长约7毫米,少数更长些;花梗长5-8毫米,关节位于中部;花被片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近矩圆形,长4-6毫米,内轮三片宽于外轮三片,白色或稍带紫色;花丝很短,长不及1毫米;花药狭披针形,长约2.5毫米,常呈绿黄色;花柱细,长4-5毫米。根纤细,近末端处有时具膨大成纺锤形的小块根;地下走茎长,直径1-2毫米,节上具膜质的鞘。种子近球形或椭圆形,直径5-6毫米。叶基生成丛,禾叶状,长20-40厘米,宽2-4毫米,先端渐尖,具3-5条脉,边缘具细锯齿。茎很短
繁殖方法
产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秦岭以南)、甘肃(南部)、西藏和台湾
耐湿性
耐荫性
地理分布
沿阶草在雨水中浸泡7天仍无涝害症状,在年均相对湿度81%的罗平县生长良好,耐湿性极强
病虫害防治
1.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提高磷、钾肥的施用量;
第3年可移栽。也可秋季种子成熟时采种,把浆汁洗净,随即播种,播深2~3厘米,播后20~30天发芽。播种:春季播种,行距15~20厘米,每穴下种3~5粒,覆土2厘米厚
分株:多在春季,起出株丛,分株时,挖出老株丛,将老叶剪去2/3,苗存5~7天,抖掉泥土,剪开地下茎,分成每丛3~5小株
2.春季植株萌芽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喷施进行预防,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3至4次,可有效防止该病发生;
形态特征
庭院地栽多单行植于小径两侧,株距30~40厘米,栽时施入基肥,栽后浇透水,平时注意清除杂草,保持土壤湿润。地栽冬季可露地越冬,盆栽最好入室,在1~5℃的室内即可越冬。每两年换盆1次,换盆时适当修去1/3的外围老根,并进行分株。盆栽可用腐叶土上盆,蔽荫养护,6月施肥两次,其他季节不必施肥,盆土保持湿润
沿阶草在罗平县南亚热气候带——海拔780m的南盘江河谷种植,能安全越夏,能耐受最高气温46℃
生长习性
环境要求
耐寒性
沿阶草根系发达,能储存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叶片具有蜡质保护层,可在干旱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维持其正常的生长生活所需的营养和水分。据测定,干旱的12月至次年1月叶片含水量仍能达到60-80%。建植覆盖后,可不必灌溉
它不耐干旱,较耐水湿,但如果盆土长期积水,肉质根和地下茎也会腐烂,因其生长迅速,除栽植时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还应追肥,最好是每月追一次液体肥。另外,沿阶草抗性强,不易发生病虫害。注意清除杂草,盆栽者夏季应置荫棚下,忌烈日直射,在隐蔽环境下夜色翠绿,盆栽沿阶草一般两年需翻盆一次,否则地下肉质根会布满全盆,将盆土顶出盆面,根系逐渐枯死,叶片也会发黄。所以,要对老叶进行剪除并除去外围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宿根,保留新芽,再换上新土即可。沿阶草无论盆栽或地栽均较简单,无需精细管理。但要求通风良好的半阴环境,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北方旱季应经常喷水,叶片才能油绿发亮,如果空气过于干燥,叶片常常会出现干尖现象
主要对沿阶草叶片造成侵害,一般从叶尖开始发生,初期病斑呈灰色枯萎状,逐渐转为灰白色,后期病斑干枯,并着生有黑色粒状物
栽培技术
耐旱性
防治方法
沿阶草能耐受-20℃的低温而安全越冬,且寒冬季节叶色始终保持常绿
]。在建筑物背阴处或竹丛、高大乔木的阴影下终年不见直射阳光的地方能茂盛生长,且叶面比直射光下翠绿而有光泽。沿阶草既能在强阳光照射下生长,又能忍受荫敝环境,属耐荫植物
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华北地区5至9月为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核在寄生植物病残体上越冬牞借雨水、浇水传播
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