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保护 / 稻瘟病发生规律与防治办法

稻瘟病发生规律与防治办法

早稻发生较轻,晚稻发生较重。近年来,由于品种抗性、施肥水平、气候条件等因素,致使局部地区发生较重,严重田块几乎颗粒无收。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我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

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型,中部灰白色,以后整个谷粒变成暗灰色的秕谷。发病迟的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

2、慢性型:急性型病斑在天气干燥或经药剂防治后可转为慢性型。这种病斑最常见,一般呈梭形,两端尖,中央是灰白色的崩坏部,边缘一圈是褐色的坏死部,外围一圈是黄色的中毒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端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会产生灰绿色霉层

不用带病稻草搭棚、催芽、扎秧,以免将病菌带入稻田。2、消灭菌源:带病稻草要及时进行处理,不能直接回田或在秧田附近堆放

在晚稻孕穗、抽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或露水多时,水稻抗性减弱,易造成穗颈瘟的流行。1、气候:当温度在20—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稻瘟病的发生

一、症状识别

因此,病草和病谷是次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此外,未腐熟的栏肥及散落在地上的带病稻草和稻谷,也是初次侵染的菌源。稻瘟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草、病谷上越冬

稻瘟病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应以选用高产抗病良种为基础,消灭病源为前提,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病力为主,根据天气、苗情、病情进行重点施药防治

3、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点,局限于叶脉间。多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中下部老叶上

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上。病斑初期呈水渍状浅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穗轴、枝梗扩展和向上下发展,后颜色变深呈褐色或默绿色,造成瘪谷甚至白穗

二、发生特点

起初,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来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后枯死。潮湿时,病部可以长出灰绿色霉层。旱地育秧和半旱秧田,尤其用塑料薄膜育秧时发生较多。苗瘟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生在三叶期前

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品种、肥水管理和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其中品种的抗病性强弱是内因,肥水管理好坏是影响水稻抗病力的主要因素,气候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造成年度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子是气候条件;造成田块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子是栽培管理措施的品种的抗病性

三、防治方法

1、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两端尖,椭圆型,正反面密生灰绿色霉层。在气候潮湿,阴雨绵绵,氮肥过多,植株生长嫩绿、披叶,品种感病性强的条件下易发生。急性型病斑的出现表明品种抗病力低、气候条件适宜,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必须立即用药防治

2、肥水管理: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使用过迟,会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长期水淹或冷水串灌、漫灌,妨碍稻株根系生长,降低稻株的抗病力

在稻瘟病老病区有待进一步筛选抗病品种。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目前我市主栽的早、晚稻品种还没有显著的抗稻瘟病品种

4、白点型:此种病斑较少见,多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的白色小点,在气候适宜时,白点型会转为急性型病斑

病斑有四种类型:。叶瘟发生在秧苗和成株的叶片上。一般在分蘖盛期盛发,严重发生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似的,植株矮缩形成“塌塘”

潮湿时,节上产生一层灰绿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造成茎杆节部弯曲或易折断。节瘟一般发生在剑叶第一、二节上,节上初生黑褐色小斑点,以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

一般籼稻比粳糯稻抗病。3、品种的抗病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一般在4叶期、分蘖期、孕穗末到始穗时最易感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育阶段抗性也不同

4、药剂防治:防治苗瘟和叶瘟要掌握在发病初期,特别是急性型病斑出现时,应立即喷药防治,发病中心要连续用药几次。防治穗瘟,应在破口前2—3天用药一次,隔7—10天根据天气情况再用药一次

亩用水量50—75公斤,细喷雾。药剂可选用40%富士1号乳油75—100毫升/亩、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亩

种子消毒方法:用25%保鲜克乳油3000倍液(即2毫升一支兑水6公斤,可浸种3公斤)浸种,常规稻浸48小时,杂交稻间隙浸种8—10小时。保鲜克浸种后可捞出直接催芽

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

3、提高栽培技术:做到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同时科学用水,防止深水漫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6/2692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