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无声的诗,是不朽的画,它留给人间无尽的爱,难怪古今名人多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爱石、藏石成癖,把感情寄托在石头上,怡情明志,留下脍炙人口的趣闻
他喜欢赏石,论石,以石自比,他在《太潮石》诗写道:“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共渠相伴宿”,表明他晚年以石为伴,以慰终年。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诗中对太湖石的形象,特征和意蕴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诗中提出的“小中见大”的赏石原则直到今天仍得到人们认同。这正是“方寸天地间,境比天地宽”。……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莫掩夜窗扉。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最有名的石迷,他对收集石子很有兴趣,并以石为伴,他在《双石》诗中写道:“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又在《北窗竹石》中咏道:“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先生之风,绝超时空,何以补之。现代爱国名人沈钧儒秉性坚强,特别喜爱石头,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与石居”,在这里,书架书桌、窗台上都摆满了各种形色优美的奇石,有从访问德国时在昔日希特勒“总统府”废墟上拾来的,有从访问俄罗斯时在拉兹里夫火车站旁1917年列宁住过的草棚旁拾回的,也有些朋友赠送的,因此每块石子都蕴含纪念意义。掇拾满所居,于髯为榜焉”。他之所以爱石,这正如他诗中写的那样:“吾生尤好石,谓足取其坚。他一生中把一腔感情倾注于石头,因而现代诗人郭沫若在他的“与石居”的匾额上写诗赞道:“磐磐大石固可赞,一拳之小亦可观;与石居者与善游,其性既刚且能柔;柔能为民役,刚能反寇仇
他每请人观赏这些石子,都要“拭几焚香,授简命赋”,才叫书童捧上奇石,继而把客引至石斋,端出上乘美石,最后才从袖中亮出极品,可谓郑重其事。据说米万钟的夫人陆氏也是个赏石奇才,只要听到石子叩击声,就可辨别某石以文绮取胜,某石以泽润取胜,审音定品,不须目视,可见她玩石玩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明代大书法家米万钟也是个石迷,他的诗画名噪一时,在六合县当县令时,时常搜购雨花石,公务之余,“衙斋孤赏,自品题,终日不倦。”他藏有18枚绝巧的奇石,分别以诗句命名,如“三山半落青天外”、“门对寒流雪满山”等,还请画家吴文仲作成《灵岩石图》,请胥子勉写成序文《灵山石子图说》,这是有摄影以前,中国最早的关于玩石的图片记载之一
一次,他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一块为绿色,一块为玉白,石上山峦迤逦,有云穿于山脊,他十分珍爱,就借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句命名为“仇池石”。苏东坡的这块仇池石,后来被好友、当朝驸马王诜看中,借走不还,苏东坡不让步,便提出王诜以大画家韩干所画二马交换,为了这件事,当朝几位名人都卷了进去。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往仇池”。他将这双石置于案头,每日都要玩赏一番,他曾得意地说;“仆所藏仇池石,稀世之宝也”,并在《双石诗》中写道:“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嵋。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安。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钟情于石,他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所到之处广泛收集奇石,得意失意,奇石总成知巳,还写了许多咏石诗文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他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玩石如醉如痴,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故事,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初入州廨,见奇石便“呼为兄弟”,见之三拜九叩,“米颠拜石”一直传为美谈。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随时取出观赏,谓之“握游”。他热衷于玩石引起上司的不满,《宋稗类抄》记载,按察史杨次公前经视察,责问米芾:“朝廷以千里郡付公,哪得终日弄石?”米芾从左袖中取出一块“嵌空玲珑、色极清润”的石子,在手中翻滚,问杨:“此石何如?”杨不屑一顾;米芾又从袖里摸出一块“叠峰层峦,奇巧又胜”的石子,杨仍不屑一顾;最后米芾又掏出一颗“尽天画神镂之巧”的石子,对杨说:“如此之石,哪得不爱?”杨竟一把夺之,说:“非独公爱,我亦爱也,”经登车而去。他曾在涟水为官,因当地毗邻美石产地——灵壁县,因而米芾藏石很多,上佳石子,他一一品题其名,藏于雅斋,“入玩则终日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