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经多年曲折访求后,在书中披露了大量海外藏品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元代青花瓷》的内容。颇具匠心的设计编排与精美的印刷相得益彰,如将元青花器型、纹饰内容进行同类排比,或将胎釉、绘画局部放大,其效果极具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其成为本书的又一特色。应该说,本书收入的元代青花瓷资料是相当丰富的,虽然世界上元青花总数仅数百件,但其中大部分收藏在海外,搜求不易,国人难见真容
这不仅因为元代是中国青花瓷生产的滥觞,它产生于中国陶瓷制造史上的第一个巅峰时期———宋代之后,其工艺技术承袭并光大宋代的优秀传统而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还因为自元代青花瓷产生的那一刻起,便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中国,远销海外,成为中国陶瓷生产与出口的大宗及中国陶瓷史上的执牛耳者。中国自汉代烧制出现代意义上的瓷器后,数千年来薪火不绝,瓷器生产代出新品,从汉代的青瓷、唐代的白瓷、五代秘色瓷、到宋代五大名窑中钧窑窑变瓷和影青瓷、天目釉以及元代青花和青花釉里红、明代斗彩、清代粉彩和珐琅彩,可谓流派纷呈,争奇斗妍。然而,在所有中国瓷器大家族中,青花及青花釉里红瓷所包容的中国文化内涵最深、最广,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深,且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最大,而这其中又数元代青花瓷最令世人叹为观止
也就是说,元代青花瓷完全为民窑性质,这一观念也许正能解释为什么存世的元代青花瓷中,国内藏品与海外藏品在器型与器形、纹饰风格与内容、工艺质量与原料质地等方面迥然不同,且同样是海外发现或收藏的元代青花瓷,东南亚、西亚、欧洲与非洲的也不尽相同,而这种现象在海外收藏的明清瓷器或之前的唐宋瓷器中却不甚明显的原因———正是因为元青花的商品性质,使它尚在窑炉中时便被赋予了不同的“身份”与“身价”,那就是不同的市场需求。书中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心得;而更多的则是作者在对中国陶瓷发展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历史角度出发,用哲学思考的方法对元青花研究作了全面总结与梳理。《元代青花瓷》一书是作者关于中国青花瓷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序曲,其特色在于吸收了最新考古成果,以全新视角多层面地对存世元代青花瓷资料作系统归纳与科学分析。例如,对元青花瓷商品性质的定位便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为这在传统观念中似乎是一个早有定论的问题,即大件的整器为官窑,而小件质劣的为民窑。本书在对元代官民窑生产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元青花瓷生产工艺、中西文化与贸易交流需求等诸多因素分析后认为,元青花瓷从一开始就是为满足社会商品需求,尤其是为适应对外贸易需求而生产的。那些尚不曾被普遍关注的问题,那些全新的诠释与思考,都表明了作者在古陶瓷研究领域游刃自如的实力
由朱裕平先生新近完成的力作《元代青花瓷》出版了,作为该书责编,我从一开始就觉得这个选题所具有的价值,所以当我得知这部书稿时,便诚意说服朱先生,将它交给文汇出版社出版
这样的分期方法和理论依据均为前人所未想,只有被元青花瓷精髓浸润后才会有如此独到的思考和灵感。本书从元青花的制作工艺着手,即对现存的元青花瓷釉面颜色(青白釉、白釉与卵白釉三种)与青料的种类(进口青料与国产青料两种)进行梳理排比,再结合纹饰绘画特点等诸多因素,提出将元代青花瓷生产分为延?期、至正期和元末期的新观点。关于元青花瓷生产的分期问题,由于元代历史很短,存世的实物资料极为有限,过去对这个问题似乎未被重视,抑或是悬而未决
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易,加之生产初期产量的限制,存世元代青花瓷总约数百件,其中大件、精品又多藏于海外,所以历来公认价值连城,弥足珍贵。随着元青花的不断被发现和确认,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但是,系统研究元代青花瓷历史的大型专著却寥寥无几。学术界对于元青花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因其十分稀有,真容难睹,关于元代青花瓷产生的历史背景、官民窑性质、工艺特征(包括胎体特征、釉层特征和青花特征)、产品分期,装饰工艺等留给后人的未解之谜太多太多,数十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书作者为近年来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颇有声名与造诣的朱裕平先生,其著述之丰厚,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朱氏《元代青花瓷》的出版,对青花瓷史的研究无疑是一大贡献。《元代青花瓷》更是其积10多年研究之力,并在该领域获得相当建树之后的又一精心之作,可谓厚积薄发,功到渠成,它的出版也将使作者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再踏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