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两者不能相提并论。田黄石是从山上母矿中分离出来的寿山石,从山巅经漫长的雨水和溪水冲击,沿沟溪经无数次滚落,最后流至田中,在这运动过程中,外表难免会受到损伤,出现一些裂纹。一、石皮及其形成过程。但是格纹过多、石皮过厚,毕竟会影响田黄石的品质,因此雕刻高手都巧妙地狩其加以利用,既保留它的特色,又可化弊为利。四、田黄石的真伪问题。三、田黄石雕刻“度”的问题。田黄石的母矿在生成时,由于地开石和辉锑矿原共生于低热矿液矿,而后辉锑矿在长期表生作用下,转化为锑的氧化物。这种田坑石人蕴水中,石质倍加莹澈,向为鉴藏家青睐。同时,田黄石中所含的氧化铁也对自身浸润,促其形成特有的色泽变化,因此田黄石不仅有特有的石皮,而且其质地与寿山石的质地也是有区别的。自从田黄石由矿床分离埋藏水田中,这种锑的氧化物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因地下水的作用,对其长期浸润,使石表染色形成石皮。而这些裂纹在埋藏土壤里,受氧化铁渗透形成了特有的格纹、因此格与无菱角是田黄石重要的特征。二、格纹及其形成过程。“格”与“皮”是田黄石的重要特征,也是辨别真伪的依据之一,所以在加工时要注意适当保留。“溪蛋石”是指散落月洋溪的芙蓉或半山矿石碎块,由于溪水的冲荡,使石块是印蛋形,外表泛淡黄薄色层,而石质则仍保留月洋矿区的特征,与“溪管独石”有明显差异。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田黄石”虽来源于寿山冻石母岩,但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下,经过百万年漫长岁月的浸润变化才形成的,它所具备的天然光彩和观赏收藏价值,绝非人工模仿所能替代的,也是可以鉴别的。最近有人采用各种办法,试图以人工合成等办法仿造“田黄石”,引起了鉴藏家们的关切,怕真假难分,影响田黄的身价。“溪管独石”是指散落寿山溪中的田坑石,因为主要出自中吸溪管屋附近而得名
田石,因出于田中,因而得名。如以色泽区分,则可分为黄田(即田黄),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田石原先并不“生于田土里,而是附近高山、坑头、杜陵等处游离石块,由于地理变化移动到砂土水田之中。上坂田指寿山溪上游即坑头一带所产田石(又称溪坂田),石质甚佳,多为晶灵剔透的宝石。因产地不同,田石又分为上坂田、中坂田和下坂田。由于长年埋藏地下,受田水、泥沙、地热等影响,使石质呈微透明,且具温润、凝腻的灵性。(1)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也最具代表性的石种。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3)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田石历有“石帝”、“石中之王”的尊称。俗语说:“无格不成田”,即来源于此。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故其石是自然独立块状,无踪可觅,无脉可寻。(2)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还有一种银裹金田黄,即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却为纯黄石,酷似蛋白包裹蛋黄的熟鸡蛋,也出于中坂,更为稀贵。下坂田系寿山溪下游所产,色暗质滞,脂润通灵度均比上、中坂略逊。外表常裹 上一层黑色、白色或黄色的石皮,并多有红格,这些都成为田石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还有溪管田、碓下田等,也是以产地分类的。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洞澈,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又以黄色居多,故习惯上又统称田黄。自清初以来,盛名至今不衰,一两田黄何止易金数倍!田石产于寿山乡里洋、外洋之间的寿山溪,在溪的两旁水田、砂土中蕴藏着田石。田石肌理常隐含细微有致的萝卜纹。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中坂田指坑头以下至铁头岭约长150公尺地带所产之田石,石质亦属上乘,色泽浓重,田石中之黄金田石、橘皮黄田石等均产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