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抛下葡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早在南北朝时即已传入中土,至唐大为流行,与胡旋、柘枝同为唐代异域舞蹈的代表性舞种。织成番帽虚顶尖,细(dié)胡衫双袖小。舞者面貌为胡人形象,衣着也完全是胡人装束,结合文献记载考察,可知所跳乃胡腾舞。唐诗中不乏描述胡腾舞的作品,如: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云:“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该舞来自“昭武九姓国”之一的石国(今中亚塔什干),是一种跳跃腾踏急促多变的男子独舞,用琵琶和横笛伴奏
本文介绍的这件唐代铜舞俑,表现的便是健舞类型之一种———胡腾舞。作者捕捉了舞人形动意扬的瞬间,把它凝留在这件铜塑造型中,拨动观赏者无穷的想象。舞俑通高13.7厘米、宽8厘米,圆目钩鼻,阔嘴大耳,头戴高耸而尖顶弯卷的毡帽,身着窄袖紧身衫和长裙,足蹬长筒翘头软靴,背负系挂牢靠的酒葫芦。右臂上扬,左臂下弯,右腿斜踢,左腿直立,长袖甩出,裙角翻飞,一派悠然洒脱的情态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李端《胡腾儿》云:“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诗中描述的舞人装扮、形姿、风貌,如尖帽、软靴、窄袖、钩鼻,扬眉动目的神情和急促中时露醉态的动作,均和此俑的形象暗合。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唐时歌舞分软舞和健舞两大类,这总体上说是继承了我国自商、周以来文舞、武舞两种舞蹈体系的传统,但却已超越了汉以前歌舞中神秘、拘谨和程式化的风格,摆脱了宗教性、政治性的因素,进入一种清新、豪健乃至狂放的境界,执著于歌舞本身的艺术性,讲究技巧和形式美,追求观赏性和娱乐性。尤其是那些各具特色的独舞,以强烈夸张的肢体语言,诉说着浓郁的激情,神采飞动,令观者过目难忘。风气所及,公卿大臣中多有擅长歌舞者,如:中宗时的将作大匠(官名)宗晋卿即善浑脱舞,左卫将军张洽即善黄獐舞。健舞矫捷刚劲,多来自少数民族和异域舞蹈;软舞柔婉轻盈,多来自汉族的民间舞蹈。唐朝皇帝大都迷恋歌舞,宫廷中专设掌管舞、乐的机构,并拥有一个庞大的艺伎群体。不论健舞还是软舞,都张扬着丰满的个性,飘逸着畅朗的风韵
后来他把多年收藏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每日甘肃。路易·艾黎是抗日战争时期来华支援中国抗日斗争的新西兰学者,他热爱中国人民,热爱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并热衷于收藏中国古代文物。特别值得一提的,这件文物是著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捐赠品。山丹县专门为这些文物辟建了一处陈列馆,这件唐代胡腾舞俑即其中一件。此俑为山丹县博物馆藏品,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又同舞人微醺的神情及潇洒的醉姿相呼应,可谓巧夺神工的大手笔。最妙的是舞人背挂酒壶,这既切当时乐舞赏供宴会欣赏的实情。为了突出舞姿的矫健放逸,作者让舞人单足挺立于垂瓣莲托之上;耸翘的尖帽,上弯的靴头,飘曳的长袖,都在配合渲染形体的飞动感
形式之纷异,题材之多样,流行之深广,技艺之卓越,皆非其他朝代所能相比。唐代歌舞,从宫廷到民间,均呈现出一片热烈蓬勃的景象。这一方面是社会安定丰足在民情习俗上的自然反映,另一方面也和统治集团的有力倡导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