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菊
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我国酿制的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
在深秋季节,寒风凛冽,万花凋谢,红衰翠减,唯独秋菊独具佳色,傲霜怒放,高洁雅丽,给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菊花开放时间从农历八月绵延至十一月,长达四个月之久。菊花,叶卵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粗大锯齿或深裂,花序的大小、颜色和形状皆因品种而异
编辑/姚科
晋代名医陶弘景,十分推崇人们吃菊花。”明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菊花“治痈疔毒”有奇效。据说汉代有个名叫胡广的太尉,就是常喝菊花水治好风湿病的。他说:“真菊花味甜,假菊花味苦。”唐代元结在他的《菊圃记》中写道:“谁不知菊花芳华可尝,在药品中是良药,在蔬菜中是佳蔬也
在山东滕县、临沂、日照等地,至今仍有在重阳时节用菊花酿酒的习俗,当地有句民谣说:
”《天宝单方》中也说:“取白菊去蒂阴干捣末,煮粥而食,可治头风眩闷。清代曹庭栋提倡用菊花煮粥治病,他在《老老恒言》中写道:“菊花粥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清热解温明目,煮粥前去蒂晒干、磨粉和入极佳。”。”黄云鹤在《粥谱》中还特别提到:“用白菊花煮粥主清肺,用黄菊花煮粥重理气。”《遵生八笺》中还说:“菊粥清目宁心,甘菊新长,摘来洗净切细,入米盐同煮,食之有益
”。养肝除热又明目,常饮得健康
菊花酒,在古时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在重阳时节,我国素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别名鞠,又有黄花、节花、九花、金蓉之称,属菊科,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种植历史
驰名海内外的广州名菜“菊花龙虎羹”,就是在蛇(龙)猫(虎)鸡(凤)等制成的羹汤中,放进若干菊花瓣制成的
清代乾隆年间,民间又在菊花酒中加入了多种草药,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入地黄、当归、枸杞等诸药,其效更佳,此酒当时被列为“贡酒”,供皇帝享用
菊花枕适用于内热偏盛者,有明目、醒脑、散风、清热之功,故患有火热上攻病的人,尤以睡菊花枕为最佳
主治肝经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等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菊花的花、茎、叶中均含有挥发油,菊甙及腺嘌呤、氨基酸、胆碱、水苏碱等成分,有抑制人体多种致病菌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初起,风热感冒,头痛,目赤等疾病。它又是治疗眼科常用的药物,有明目的功效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记载。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详细地叙述了菊花的食用:“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神农本草经》亦有“菊花服之能轻身耐劳”之说。菊花食用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品种繁多,万紫千红,其中名贵者达130多种
“菊花宴”上的饮料是菊花酒、菊花茶;菜肴有菊花鱼丸、菊花雀巢、菊花炒蛋、菊花肉片、菊花腊肉、菊花火锅、菊花肉丸等;点心有菊花糕、菊花卷、菊花汤圆等。广东中山市小杭镇,食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每年一到金风送爽、黄英缤纷的季节,小杭镇餐馆和居民家里都操办“菊花宴”
菊花入肴,食法很多,花随人意,凉拌,炒食,做馅,入羹,制饼,酿酒,做糕,煮粥等等,荤素均宜,鲜美可口。菊花能做出各种精美的食品和佳肴
大诗人陆游曾患过眼疾,后经一位郎中诊治时,劝其使用菊花为枕,不久即愈。我国民间至今还有“以菊做枕”的习俗
在我国南方,还有菊花三蛇羹,菊花鸳鸯鸡、凤巢菊三丝、银镜照菊影和菊花雀巢等均是宴席上的珍品
用菊
“九月九,九重阳,菊花酿酒满街香,
”。《神农百草经》将菊花列为药中上品:“久服利血气,可益目轻身,耐老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