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行情 / 收藏史回顾:清末民初 第三次收藏热

收藏史回顾:清末民初 第三次收藏热

而所有这些,在民国几十年的战乱中基本都要易主。这样的卖法,表面上是一笔颇大的数字,实质上一定不会卖出好价钱。文物的这一项供给,看似不起眼,但数量之庞大绝对超过地下发掘。皇帝尚不能守业,文武大臣败家过程更干脆,恭亲王不仅抵押了王府,为给母亲办丧事,不得不把《平复帖》卖出。其中最著名的一项,是溥仪带出皇宫的国宝,这一大宗文物中,从天津张园带到沈阳伪满州国皇宫的古书画就达1200余件,几乎全部在日本战败的时候流落民间,近年拍卖的宋人张先《十咏图》和隋人《出师颂》都属于这批文物,它们的拍卖,都打破了古书画拍卖的价格纪录。但子孙不能守业,以118000元的价钱卖给日本人。文物的另一大来路则是伴着前清遗老遗少败家的过程。杭州号称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八千卷楼”藏书因主人去世,后人经商失败,最后作价75000元售与他人。清朝的收藏,继承了历朝历代的精华,到乾隆年间,又因为皇帝对瓷器玉器的偏爱,拓展出新品类。另一大藏书楼主人陆心源苦心经营,远抄近访,十年中得书15万卷,其中仅宋版书即达200部之多,有“ 宋楼”之称

电视剧这样大众化的文艺形式的介入,是否说明了第四次收藏热的到来

说到考古发现,清末民初有两项惊人发现,都伴以异常大的数量。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住持人王道士在一个个洞窟里清扫积尘,无意中敲开墙壁,发现北宋晚期僧人们封掩起来的一个藏经洞,藏经洞里,从地面到天花板层层叠叠地堆积着早已发黄的纸卷和丝织物。最近,上海的一家拍卖会的重头拍品就是20片甲骨,相对当时成千上万的发掘量,自然是无法相提,当时甲骨最大的收藏家的收藏量超过万片。100年间,人们从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挖出了多达15万片的甲骨龟片。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洞窟里,人们先后搬出了4万多件手写经卷、唐抄古书、唐拓碑片和历代各类古物。现在,它们都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动辄一窖十几器、几十器乃至上百器。另一件也是“偶然”所得,金石学家王懿荣生了一场病,结果从中药成分龙骨中读出了学问,导致了河南安阳甲骨文的发现。此外,西安城以西、渭河以北的周原也有大量的青铜器出土,地下文物之丰富,世所罕见。著名的盂鼎、大丰、毛公鼎、大克鼎均出自这一带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

电视上同主题同类型电视剧大撞车的情况并不鲜见,因为商业片的规律就是类型剧。收藏是小类型,比不得言情武侠清宫秘史之类的大题目。两年前,就有我们马上要进入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热的说法,不知道。但同样是收藏为主题的,就少见了。6月电视上居然有《五月槐花香》和《人生几度秋凉》同时登台,可见收藏之热。至少,电视剧创作人员对此题材已经极度热衷了

前两次,北宋和乾隆年间的收藏热,多因皇帝提倡,士大夫热衷,收藏风气再由官府流传民间。古代的士大夫,也有很多收藏家,如欧阳修收藏历代石刻拓本,米芾搜求古器物书画和奇石。收藏史中有记录的收藏热共有三次,分别是北宋末年、乾隆年间和清末民初。不管第四次收藏热的如何界定,“热”的确存在,但与前几次,恐怕没有很多的共性。宋皇室收藏的古器物达万件以上,并有专门的建筑存放收藏品。古代没有现在的各种传播手段,真迹乃至摹本都很难见到,收藏往往成为创作的源头,那时候的收藏,无论如何范围和规模都不会广

但细究起来,与现在的收藏热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收藏是需求引导和民间资金的推动,是无限的资金追逐有限的藏品,导致价格只升不跌。而民国时,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清政府的倒台把众多的古玩字画倾泻到市场上,虽然艺术品市场非常繁荣,却很少有价格飞涨的记录。民国时期的收藏热是历史上第三次收藏热

正因为价钱相对低廉,收藏家大有可施展拳脚的地方,于是也创造了很多令人乍舌的纪录,比如收藏甲骨最多的能达到28000片,要是在现在,几乎无法想象。我们现在所谓的“第四次收藏热”所能染指的,不过是遗漏在民间的小部分,只有看着价格上涨的份,却无缘民国期间藏家见识赏玩重器的精神愉悦。所谓战乱黄金,盛世收藏,但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乱世反而成就了收藏家的黄金岁月。随后,在50年代的大捐献运动中,大部分藏品都捐献给国家

另一个军阀在宝鸡一带组织农民成片盗墓,盗50墓,得青铜器上千件。集中而大量的历史发现,加上乱世无政府状态使文物得以流入市场。1928年孙殿英东陵盗宝,慈禧棺木中堆满珍珠,拿出来清点,所有的珍珠放满三张并排的八仙桌。最终,盗出的珍宝都流落到北京、天津等地的文物市场。军阀用枪炮炸药发掘的古董更见规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514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