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青铜剑史话

青铜剑史话

图2

苗圃北地出土的一件通长26.4厘米,宽格,茎部作空心管状,横截面呈椭圆形,无首。中原地区最早的青铜剑见于山东沂水信家庄、河南安阳苗圃北地两处。年代均为商代晚期。信家庄出土的一件通长29.4厘米,窄格,茎部作实心扁条形,横截面呈枣核形,茎末原有剑首,已残缺。两件青铜剑的共同特点是叶、茎交界处有格,无纹饰;数量虽少,却代表一种独特的形制和风格,开了后世中原地区青铜剑的先河

年代均为西周早、中期。周人用剑似乎较商人更普遍一些。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第二天周武王君臣在商纣王宫中举行仪式,“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剑,数量也比商代晚期有所增长。武王驱车来到纣王自焚的现场,对准纣王的尸体亲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接着又来到纣王两个妃子的居所,“二女皆经自杀。西周青铜剑的主流是无格的柳叶形扁茎剑,斜肩,茎末有1到2个小圆穿,与剑身中线相对,主要分布在陕甘地区,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一件茎部附有朽木剑柄,柄端套有铜首,从前锋到剑首全长36厘米。其它形制,比较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件:其一为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原名“矛”,通长31厘米,宽格饰卷云纹,茎部呈束腰八棱筒形,中空,长度足以供单手握持:继承了苗圃北地青铜剑宽格、空茎的传统;其二为山东蓬莱村里集出土,通长32.5厘米,剑茎为实心,横截面呈椭圆形,茎端有蕈形首,叶、茎交界处有很薄的剑格,继承了沂水信家庄青铜剑窄格、实茎、有首的传统;其三为上世纪50年代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4件,通体一次铸成,通长29.7—9.1厘米,剑身略呈兰叶形,两刃直而微斜,前聚成锋、叶末收成一对斜肩;叶中起柱脊,上抵前锋、下与茎部相续;茎部为实心圆柱体,叶、茎交界处无格,茎末有碟形剑首。年代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与柳叶形扁茎剑相关的有狭长三角形扁茎剑,曾见于甘肃灵台白草坡等处;另一种也是扁茎剑,茎末不一定有穿,但茎侧有凸齿,曾见于北京房山琉璃河等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联军攻入商纣王的王宫,罪恶滔天的商纣王自焚而死

商与西周青铜剑通长不超过40厘米,以后人目光观之,只能称作“短

图1

茎部或衬上木片并缠以绳索,或直接缠以绳索,缠在茎部的绳索名“缑”。青铜剑是人类首先接触到的金属剑。现以东周青铜剑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制——实心圆茎剑为例,将中国青铜剑各部位逐一介绍如下:剑的使用部分——有锋有刃的那一部分就是剑身,这部分狭长如兰叶,故亦取其形似,名“叶”;前端尖突名“锋”,两侧利刃又名“锷”,叶中凸棱名“脊”,脊与锷之间名“从”,脊与两从、两锷合称“腊”。剑柄下方、与剑身相连接、比剑身稍微宽厚的物体名“格”,又名“镡”;剑柄上端的把头名“首”。剑的握持部分就是剑柄,剑柄的主要器段名“茎”,实心圆茎剑的“茎”呈实心圆柱体,茎上多有凸箍若干,以二箍者居多。圆茎剑上的“格”、“首”都是与全剑一次铸成的。西汉训古学专著《释名·释兵》解释:“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剑,首先是一种防范意外——如刺客或猛兽的个人自卫兵器,不一定适用于正面战场;但必须携带方便,取用快捷。剑是一种单尖两刃的手持格斗兵器

■沈融

其二,剑鞘一面、偏近鞘口处有一桥形悬挂装置名“璏”,东周列国的髹漆木鞘主要属于这一类型。佩带方式是将腰带或专用的剑带穿过剑璏的侧孔,然后扎上腰带或剑带、将剑斜挎在腰间;或直接将剑鞘斜插在腰带内侧,用位于剑鞘外侧的剑璏卡住腰带、制止下滑。鞘末通常还有一个饰件——“摽”。青铜剑的护套名“鞘”,大多用皮革或髹漆木片制成,间或采用铜盖木底(或革底)的做法。剑鞘按悬挂装置的不同可分成两大类型:其一,剑鞘两侧有两个对称或不对称的提耳,可藉以将剑鞘穿挂在腰带上、挎在腰间,西周时期的铜盖木底剑鞘主要属于这一类型。平时可将整个剑身纳入鞘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5420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