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一般出现2次若虫高峰期,第1次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次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初;中稻第1次若虫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第2次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晚稻第1次若虫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第2次出现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2、发生时期。一般双晚稻移栽后,正值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稻飞虱虫量异常增多,需大面积防治。从早稻秧田至10月上旬,稻飞虱均可发生
截止7月13日,单灯累计诱虫6782只,与近3年同期均值相比增70.1%,其中6月23日、6月26日、6月29日、7月5日、7月8日灯下出现5个较明显的峰次,分别诱虫225只、560只、856只、950只、2100只。2002年、2001年、2000年田间若虫高峰期分别为4934头/百丛、1174头/百丛,4574头/百丛。⑴迁入虫量增加。早稻灯下6月9日始见成虫,较上年提前10天。田间虫量6月21日调查单季稻180头/百丛;6月26日单季稻457头/百丛;7月2日单季稻470头/百丛;7月6日单季稻1327头/百丛;7月10日单季稻1640头/百丛。以低龄若虫为主,但长翅型成虫偏多(136只/百丛,是2002年同期的3.4倍)。7月13日田间卵量调查,单季稻8060粒/百丛,与近3年均值相比增39.8%.。田间发现少量短翅型成虫
包合乡位于泾县西南,属丘陵地区。特别是近2年来,由于气候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水稻产量严重受损,广大农民反映强烈。全乡耕地9144亩,水田7813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我站组织技术力量,实地观察了解,把稻飞虱作为水稻虫害防治的主攻对象,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对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稻飞虱是严重危害我乡水稻的常发性害虫,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⑵气候因素影响。2002年、2003年8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低于常年2-3℃,9月中下旬温度比往年偏高,而水稻此时正值分蘖盛期至孕穗期,食料条件丰富,加之湿热气候,十分有利于该虫发生危害
主害代高峰期以白背飞虱为主,白背飞虱虫量占总虫量的70%以上,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其后褐飞虱比例上升,最高可达飞虱总量的70%
⑴控制飞虱危害,保护效益显著。2003年我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389吨。⑵减少用药次数,改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显著。5、取得的成效
1、危害症状。危害初期茎秆出现许多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危害严重时全株枯萎,逐渐扩大成片;水稻孕穗期受害,不能抽穗,抽穗后被害,影响稻谷饱满度,千粒重降低,瘪谷率高
3、发病原因
⑶消灭越冬虫源。4、防治对策。⑷利用天敌。选栽威优191、Ⅱ优6078、国丰一号等系列的杂交稻组合,对控制稻飞虱危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虫虫卵在田旁、沟边、池塘边禾本科杂草茎秆内越冬,冬季结合积肥,铲除田旁、塘旁杂草消灭越冬虫源。⑵合理施肥。注重氮、磷、钾合理施用,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控制秧苗贪青徒长,提高水稻抗虫能力,创造不利于稻飞虱发生的稻田环境。⑸科学用药。减少水稻田间前期农药的使用,尽量不用对天敌有杀伤力的化学农药。⑴选栽抗耐虫高产品种。施药时水量要足,保证稻株下部淋到药液,田间保持浅水层6厘米左右,以提高防治效果,一般使用扑虱灵或庄爱等低毒低残留农药
⑶防治因素影响。农户在防治二化螟等其他害虫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稻飞虱有抑制增长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农户比较独立分散,用药种类和次数差异也影响稻飞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