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碗口径20.7厘米,底径10厘米,高9.5厘米
以上看法和想法当否,请专家与藏友指正
铭款字体笔划,符合当时官窑款的普遍写法。器底切削精细规整,足墙内施青白釉,呈中白泛青。底面中间青花双圈内“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书写流畅,双竖六字款在圈内排列紧凑、粗壮有力。足脊露胎,火石红斑及黑褐色铁斑块明显。底面和圈内外出现稀疏的棕眼,与字款相映成趣。书写青料为进口“苏麻离青”料,笔划深沉入胎骨,浓重处凝聚成黑褐色铁斑点
杨成松 (浙 江) …中国商报网站
在同样的高温条件下,同样的铜红釉,同在一件器物上,为什么它们的“反应”会如此不同?我想这也是我国历朝历代皇家贵族、文人墨客如痴如醉、苦苦求索的古瓷瑰宝的奥秘和魅力所在吧
(收藏拍卖导报2004年6月17日)前几日,我去朋友家玩耍,在欣赏他的藏品时,发现一件传世的龙纹红釉碗,遂征得朋友同意,今借贵刊(报)试作论述,望与收藏爱好者共同鉴赏
该碗胎质细腻坚硬,温润如玉。此碗为撇口,腹斜收,底足微微内敛,造型庄重雅致、大气精美,为当时的典型器物
在窑内1280℃至1300℃左右的还原焰中,由于红釉流淌自然,在碗口产生“灯草边”,但碗腹的云龙纹饰及胫部的莲瓣纹饰却丝毫没有因流淌而影响画面的美感。该碗在器表观察中没有留下刷釉前曾暗刻图案的痕迹,但刷铜红釉前应先在素胎上画上细微的图案,刷铜红釉时留下空白,再在空白处刷上青白釉,既显出洁白细腻的胎体,又呈现活龙活现的云龙纹和莲瓣纹,一举双得、相得益彰。胫部的一道白色弦纹也使红釉整齐如一、止步不前
永、宣时期的铜红釉器物一般为突出红色,而少见纹饰,但该碗在通体鲜红的状态下,碗腹主题纹饰是两条白色赶珠云龙纹,辅助纹饰为红色莲瓣纹。该碗施釉方法是器里器外均施红釉,且较肥厚。碗内壁因无纹饰牵连,釉面匀净光滑,似鸡血初凝,红色鲜亮,美不胜收。红釉表面显现细密的皮壳层。器腹的白色云龙纹和白色莲瓣纹,再加一圈整齐的“灯草边”,红白相间,柔润悦目,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色感美,极具艺术和观赏价值。特别是碗壁外纹饰上下出现浓重的枣皮红状态,红中略带暗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