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刻是出现最迟的一种竹刻技法,其法是把竹皮削成不同形状的竹片雕刻花纹,再将它嵌贴在木制的器物上,很多盒子和镇纸都属于竹黄制品。清初竹刻家一方面继承早期刻家的传统技法,常在一件作品中把多种技法结合起来运用。关于竹雕技法,文献记载有“留青”低浮雕技法,唐代已被人们加以运用,明代竹刻家已广泛使用低浮雕、高浮雕和毛刻等技法刻竹,后来,最普遍的刻竹技法包括以下数种:毛刻、浅刻、深刻、留青、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
人们一般用竹子雕刻笔筒、香筒、臂搁、腕搁、筒搁、镇纸、盒子、人物、动物、山水小景、如意、折扇骨、搔背等,把竹子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竹在中国大地上生长的面积很广,品种亦很繁多,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不仅欣赏竹的优美形态,更利用竹制作各种器物。但能雕制成工艺品的竹却以产于浙江天目山的毛竹为最佳,生长期以三四年的为宜,此时竹子的坚厚外衣和细密的纹理结构正适合具体微细的雕刻
比较有效的清洁剂是桐油或绍兴黄酒,黄酒的使用由来以久,至今延用不衰。竹雕器物的色泽是由于竹雕制成后经年累月不断摩挲所致,保养时切忌用利器刨刮,也不可用类似洗衣粉的清洁剂刷洗或用磨光蜡水、鞋油涂抹
曾见一个明末清初《竹雕花卉笔筒》,作者先把竹竿两节间的圆筒形部分切割下来,在下部巧妙地设置了三个流线形柱为底座,使其显得非常稳重端庄,然后以简洁的手法,雕刻出盛开的海棠垂枝,以犀利的刀锋镌刻出七言绝句一首,三寸的笔筒表现出丰富的诗情画意,显出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和奇妙的才华
因为竹刻不属于宫廷艺术,在器物上往往缺乏宫廷艺术品常见的朝代年款,即使有的刻有干支年款,因60年一循环,所以在作品年代判断上往往使人陷于困惑。探讨竹刻的年代,只能凭借经验及参考诸如木刻版画等其它有年份可据的工艺品,作出相关性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