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产生的作品,在审美层次上又高了一个台阶,给人们的震撼力更强。二是审美层次的拓展。如果说黄杨木雕作品展现的,主要是人工艺术美,是工艺美术家们的个人艺术才华;那么,黄杨树根雕作品展现的,是自然美和人工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是工艺美术家的心灵与自然美碰撞所燃起的艺术火苗的结晶体
本人自1988年开始从事黄杨木雕艺术,于黄杨树根雕创作也已有近20载,现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就黄杨树根雕的创新,谈几点肤浅的感悟
黄杨树根雕是黄杨木雕艺术的新拓展
也正缘于此,查寻先辈遗存的作品,用黄杨树根为材料的,极为罕见。产生于宋元、繁盛于明清的乐清黄杨木雕,是以圆雕技艺为主的木雕艺术,由于材质的光洁滑腻、雕工的精镂细琢、色彩的黄亮温润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黄杨树根雕已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近二十多年来,一批乐清黄杨木雕艺术家,敢于开拓,锐意创新,在黄杨树根雕创作上闯出了新路,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把黄杨木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一是用材范围的拓展。而从深层次来说,则是低碳、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以说是艺术家们自觉呵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雕刻家选材的目光,从专注黄杨木转到也同时关注黄杨树根,把大批黄杨树根从被火焰吞没的境地挽救出来,继而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朽木可雕”,这是一举多益的好事。从浅层次来看,这样做,跳出了选材用材的局限性,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更有利于市场竞争
以后,创作题材有所拓展,出现了一些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的作品,如朱子常的《捉迷藏》、《渔翁》,郑祥奎的《牧民》等,不过也大多是体量不大的案头摆设小品。黄杨树根雕的兴起,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一直以来,黄杨树根不受黄杨木雕艺术家所重视而被废弃,成为薪火之材。出于宗教信仰和祈福心态,在雕刻时往往精选材料,绝不允许让丑陋的材质“粉墨登场”,跻身佛像之列。作为黄杨木雕艺术的新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乐清黄杨木雕脱胎于当地传统的龙档制作和佛像雕刻,最初,神佛、罗汉、仙女、历史人物和吉祥动物是主要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