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耳侧以鱼纹为饰。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一些早期的青铜器已经具备较高的制造技术和文化水准,其器形之大之精美远远超出了史料的记载,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出土于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商代著名的当属司母戊鼎.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所铸。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化,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