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文化始终伴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赏石文化的大发展,才可能有经济交流的大发展。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讲民族素质的提高,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素质太低,这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改观的问题。多从文化角度去研究奇石,让更多的人认识奇石、了解奇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们刚刚从温饱中走出来,人们对精神的苛求也表现得不是那么迫切而又主动,高雅的人文品味仍然只能在少数人中间流行。我们在讨论奇石收藏的过程中,如果背上过于沉重的经济负担,就可能与我们收藏和赏玩奇石的初衷大相径庭。我们不能太乐观地去看待赏石活动的经济价值,它跟当今社会发展同出一辙,仍然处在一个原生积累的阶段。它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耀眼
来层林先生亲自到实地考察,又撰文立说,这才被石界一致认可,并以不同凡响的姿态傲然石界。恩施的云锦石,首次在上海亮相时,石界都不相信是真的。虽说天下的好石头我们不可能全部占有,但有选择地收藏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石种是十分必要的。它们多次荣获重奖的原因也不外乎是以组合系列化在石界打出了自己的名气。但一个有影响的收藏家,不只是仅有一、两万‘明星”石就足可以称道,他应该具备和拥有全方位的收藏品味和广博的容众胸襟。当然,单个的供石也有自己的传统领地和个性特色。它对我们研究和了解石界全方位的知识显得十分必要。荆楚玛瑙成系列首次在第五届国展上亮相就受到石界的瞩目,并荣获重奖
作为当代的石人,只有收藏大规模的奇石去倡导社会的文明,让人们惊叹不已,人们才能体会到奇石收藏中的魅力和艰辛,才能从中感悟到大干世界的美伦美幻,才能认可它自身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赏玩和收藏依然是当前石界的主流,作为学人更应
如果说当初赏石是以个体单一的姿态傲笑群芳的话,那么,在当今已不是那么时尚了,高品位的赏玩和展示已经出现。老一辈为数不多的奇石收藏家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致力于中华赏石文化的发展。收藏奇石的热潮,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再继续深入向前发展,系列化已成为当今石界的趋势。它们通过自己毕生的赏玩实践,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在全国率先倡导了这一备受人们青睐的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雨花石不仅在中国赏石文化中起到了鼻祖和引领潮流的作用,而且单从它的质、色、形、纹就应该足以让我们叹为观止。我这里想以雨花石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在奇石品评标准并不建全的赏石生活中,很多类别的奇石有太多的不可比性
一组石头如果内容相同,大小相当,又精到雅致,就能体现出收藏家的用心良苦和收藏水平,这是很值得称谓的。从这些类别=再挑选出精品、顶极的石头成主,其展示效果和经济效果就不三而喻了。无论大石还是小石,只有成组为列,气派夺目才更有凝聚魅力。现在不少收藏家,在每个系列的类别中多则二百枚,少则十几枚
奇石不可量化和等化,但提倡系列化应该是可取的。如何提高展示效果和赏玩品味应该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在八届亚太展览和六届花博会上,几位评委走到我们的石头面前兴高采烈地说:“这些小石头也是内容丰富,故事鲜明又亮丽可人。如此大的规模真是难得!”这多少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不管你石头多小,形成了规模和气候,走向了系列化,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就会形成一种公认的美感和整体的和谐
博古架的古朴典雅,“满汉全席”的容众别类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物例证。虽说在以往的赏玩实践中也不乏有这种系列化的传统,但真正能从理论上认识它的还毕竟为数不多。人物、动物、景物、花卉、山水、日月星辰和文字已成为更多的石友收藏系列而先行于前。系列化不仅只是内容的系列化,更强调石质、大小、底座和风格的系列化。用玉石刻座,用阴沉木置底,用紫檀做架,用更好的东西为奇石包装,不仅只是美观好看,更重要的是抬高了奇石的身价和文化内涵。如果一组石头参差不全或差别太大,不仅得不到赞赏,相反还会让人感到别扭或不伦不类,甚至倒味
假若一组雨花石内容一致,大小相当,美伦精到,相信会受到评委的另眼相看的。这么好的石头不仅只是中国人喜欢,就是在国外也被奇石收藏家看好。然而,如此悠久的历史,这么好的文化背景,却屡屡在大展上受挫?我想,这不能完全责怪评委们偏心和偏见。另一方面笔者当然只能是对所居之地周围的石头比较熟悉。南京石友也努力希望它成为国.石:其它地方的玛瑙一问世就被大众认可为雨花石,可见其影响之大,魅力之深,难怪被文人雅士称之为“奇石中的皇后”。这种单挑的赏玩习惯是不是值得重新考虑?恕我直言:如果雨花石以组合系列化出现,可能就另当别论了。似想,如果一方几吨重的葡萄玛瑙或盈尺越米的其它石头被评上重奖,而一枚五、六厘米的袖珍雨花石也同样被评为重奖,你说这该怎么比?即使让我来当主评也不好定夺
该致力于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与探讨
奇石收藏的系列化
■湖北荆州杜一之
2005年11月于并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