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本次研讨会结束后,由主办单位向全国募集而来的60余件民间藏品继续在山东省博物馆展出,同时一个民间性的元青花研究基地也将开始筹备
中国民间有没有元青花?元青花长久以来的神秘面纱何时才能揭开?近日,由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报、山东景鸿堂艺术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文博单位的知名古陶瓷专家和来自国内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民间收藏者,围绕民间元青花藏品的重要意义、元青花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地位、元末明初青花瓷的鉴别和断代等问题,进行了面对面地交流
重视研究民间收藏,也是想让元青花能够留在国内,不想让它很便宜地就被卖到国外。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就开始悄然形成元青花民间收藏热潮,但是由于学术界关于民间是否有元青花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对民间收藏从无系统研究整理。现在各省市收藏家手里方方面面的东西都有,在取得他们的支持后,就可以在国内研究,不用花几十万元去土耳其博物馆。山东景鸿堂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生认为,在民间不论是收藏还是研究元青花的热情都很高,从发扬民间收藏是对国家馆藏的补充来看,应把民间收藏集中起来研究
另外也有一些小作坊,粗制滥造,比较容易识别,但对于新入行者,容易受骗。由于民间收藏者比较分散,平时交流活动较少,先不说藏品是真是假,这种集中系统整理对研究元青花具有一定的意义。博物馆里的专业人员看真的多一些,民间收藏者看假的多一些,仿古者看工艺品多一些,每个人的方法不同,集中研究共同探讨,来提高元青花鉴定水平。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认为,史料上对元瓷往往是一字带过,“至正型”元青花发现后成为珍宝。上世纪70年代,国际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元青花热,随后元青花仿制品也非常多,比如国外有人宣称收藏了上千件元青花,国内也有很多人仿制,利用科技力量仿制非常著名的瓷器,很难辨别。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则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祖孙三代都是元末明初时期的窑工,爷爷是元末的,儿子是元末明初的,孙子是明初的,三代人生产的瓷器,要想给它作出准确的断代,就得颇费推敲了
目前,在土耳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博物馆里大约收藏了200余件,我国各级博物馆里现藏的元青花大约有100多件,而民间收藏则无从考证。1929年,一对带有“大元至正十一年”字样的象耳龙瓶被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买走,通过研究确定为中国元代“至正型”青花瓷,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考古学家霍布森通过研究,把那些虽然不含款识,但与其相似的确定为元青花瓷,由此才揭开了元青花神秘面纱的一角。元代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为历代研究者、收藏家和欣赏者所赞誉称绝,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陶瓷研究中令人关注的课题,但由于文献较缺、研究不足,元青花曾被大量流失和破坏
来 源:中国商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