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笔筒的收藏与鉴赏

笔筒的收藏与鉴赏

老树旁另有小松,盘旋曲折,松针纤细,枝叶繁茂。就传世的明清笔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饰以本身的纹理和色泽取胜,朴实无华,素雅大方,但相对来讲,工艺韵味稍差,为藏者所不重。竹雕园林人物笔筒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泽棕红。有精心镂雕器物,如竹雕松鹤笔筒,为明代朱松邻所刻。明代中叶之后,竹刻名家辈出,竹刻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二者兼备的类型转变,竹笔筒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明代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则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则有些器物上没有刻工姓名,加之竹制品本身不易保存,难以见到出土之物,故具体年代极难定夺。刀法粗犷劲挺,人物表情传神。刀法洗练剔透,层次分明,重重叠叠,起伏而多变,为明代竹刻之精品。如竹雕白菜笔筒,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其刀法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线条婉转流畅,颇见功力。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干横披,瘿节密布。筒式,色泽棕红,筒壁刻有白菜两棵,叶片或挺或伏,叶脉清晰,一只螳螂伏在菜叶上。深刻法亦为明代笔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征是纹饰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时下剔几达七八层,运刀如笔,玲珑剔透。清代竹刻名家有张希黄,创留青竹刻技法,为竹刻浙派的代表;吴之璠,刻工圆润,尤善浮雕;还有封锡禄、邓浮嘉、周芷岩、尚勋、潘老桐等人。竹雕仕女笔筒,为明代器物,纹饰采用了平刻浅雕、留青等多种技法,画面简洁明快,虽然从雕琢的工艺上似乎不及镂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朴之中别有韵味。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以浮雕和圆雕的深刻法创竹刻嘉定派;有〓仲谦,以不事精雕细琢,只就其天然形态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明代竹笔筒还有浮雕一种,利用深浅不同的刀法,表现出纹饰的层次感,雕工精细,有古朴典雅之美。筒身用深浅不同浮雕手法,刻画出庭园、花树、山石及人物。明代竹笔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谓的留青,也称贴簧、文竹、竹簧,经煮、晒、压,胶合或镶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饰,由于簧色洁净无瑕,有如象牙

笔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质有选择的进行。如竹木笔筒当以清代为重点,因明代器物传世品甚少,价格之昂贵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动辄也在万元之上,而清代传世品较多,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瓷质笔筒当以清早中期为重点,特别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国时曾烧造过许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时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这就需要收藏者在鉴定这些器物时,要掌握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收藏跃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笔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变化最小,装饰方法最为丰富的品种之一。明清笔筒传世品极多,虽形制变化不大,但材质却颇为丰富。有竹、瓷、木、铜、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从装饰方法上看,有刻、镂、雕、绘等,以瓷笔筒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颜色釉等

从风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笔,构图清新,画面简洁。官窑多有纪年款识,民窑有堂名款或刻工名号。筒壁绘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绘工精细。如黄釉雕瓷笔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绘成竹节断面痕迹。素胎剔地笔筒,为光绪时难得一见的精品。如竹雕竹林七贤笔筒,为清初顾珏所作,器身人物众多,神态各异,茂林修竹,小桥流水,刀法精纯,尤其是镂空雕出的竹枝远近有别,更显竹林的幽深,为清代竹刻笔筒中的精品。雍正瓷笔筒的特征是清新典雅,乾隆则富贵华丽,官窑器物多有纪年款,民窑则为干支款或堂名款。紫檀雕花卉笔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为花瓣形,整体采用浅浮雕的方法,纹饰简练,刀法圆熟古朴,明代的风格特征十分明显。清代竹刻艺术高度发展,竹刻名家层出不穷,而竹笔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这也是清代竹笔筒传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如沉香木雕人物笔筒,将竹雕工艺用于木雕,使画面远深近浅,主次分明。黄杨木笔筒,为吴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圆形,上下口以红木镶成,与筒身的鹅黄色形成反差。清代竹刻笔筒继承了明代的优良传统,如清初的吴之璠在继承嘉定三朱的同时,而以浅浮雕突出主题,特别是留空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韵。一般来讲,前者瘦高,后者粗壮。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瓷笔筒生产的第二阶段,传世品较清初要少,但制作精巧,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双联形等。红木刻梅花笔筒,为周芷岩所作,筒身浅刻梅花及题诗句,细腻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诗情画意尽收眼中,简洁之中见典雅,平淡之中见奇趣,为明代浅刻笔筒的代表性作品。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红彩图章款。清顺治瓷笔筒传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种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纹饰内容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博古等。清代的木雕工艺还常用各种名贵玉石、象牙、螺钿等多种原料嵌在笔筒上,具有华贵异常的装饰效果。此时的另一特点是雕瓷笔筒开始出现,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黄釉雕瓷笔筒最为出色。器口器足处有暗刻纹饰为崇祯瓷笔筒的典型特征。如黄杨木雕梅花笔筒,利用黄杨木树根的形状,稍加雕琢,器身虽仅刻一老梅,几朵梅花,但虬劲之姿极为生动,有古朴高雅之美感。明清笔筒除上述材质外,还有玉、雕漆、紫砂、铜等。嘉庆、道光时是清代瓷笔筒生产的第三阶段,仍以粉彩为主要品种,器型以细高为主。明清笔筒的大宗产品当推瓷器,由于其烧造相对简单,产量高,传世品多,故为广大收藏者所喜爱。特别是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时期画龙点睛的雕刻特征。以青花为主。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陈国治、王炳荣、汤源和等人。由于传世品极少,收藏者寡,故不一一介绍。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结合紧密,胎质细腻。竹雕御马图笔筒,为吴之璠所作,外壁以浅浮雕刻出马的身躯,四蹄具有深浅不一的立体感,而阳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动感强烈。瓷制笔筒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但传世品中极难一见,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对此时期的笔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当受骗。如紫檀百宝镶嵌花卉笔筒,就是百宝镶嵌工艺的佳作。所谓的浅刻即对纹饰仅以刻划来表现,虽然没有立体感,但在细腻的刀法下纹饰仍有层次感,与透雕有异曲同工之妙。木制笔筒在明清之际亦较为常见,有紫檀木、沉香木、鸡翅木、黄杨木、红木等。其基本形制为直口,平底,腰微束。牙雕山水人物笔筒,为明代器物,筒身为浅刻山水人物图,刀法流畅,人物传神,颇有中国古代白描画的韵味。康熙时瓷笔筒的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品种极为丰富,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及各种颜色釉。紫檀笔筒很少采用较为繁复的镂雕工艺,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泽、纹理或棕眼加以表现,故显得大方稳重,古朴典雅。天启、崇祯时的瓷笔筒生产量较大,以青花为主,纹饰有植物、动物、人物等。清代竹笔筒中的透雕工艺极为精湛,画面层次感极强,虽盈握之器,景致深远。刀法纤巧细腻。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巧妙利用材质本身的形状,稍加雕琢而成的笔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韵味。清代竹刻留青笔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现画面的淡远清秀,在清竹刻笔筒中别具一格。装饰味道较清初浓郁。筒身采用去地浮雕之法,画面上人物突出,山石古松高远,四周留有空白。晚清瓷笔筒仍较盛行,但质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征是胎釉结合不紧密,釉面泛灰,青花浮于器表。技法与竹雕大同小异,一般来讲,明代木笔筒作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而清代木笔筒作工精致洁润,刀法细腻,意境深幽。无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见有干支款。纹饰以人物等居多,较为侧重观赏性。清代木雕笔筒与明代风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浅刻及浮雕、镂雕、阴刻综合技法。明代木雕名家有孙雪居,其作品甚为罕见。明代木笔筒以紫檀、沉香木较为常见,纹饰以花卉居多。青花花鸟纹笔筒,为顺治时器物,体型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纹饰。牙雕龙纹笔筒,为清代器物,筒身镂雕透空钱纹锦地,上浮雕龙纹,雕工细腻精湛,动静结合,精妙美观。竹雕山水人物笔筒,为张希黄所作,画面疏密相间,构图极为精巧,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清代集浮雕、镂雕、阴刻于一身的木笔筒较为常见,此类器物集中表现了清代木雕技艺的成熟与高超。如青花人物故事笔筒,直口,平底无釉。构图虚实分明,纹饰深峻生动,刀法极为精湛,为清代木雕笔筒中的佳作。象牙笔筒明代极为罕见,清代传世品也不多。这一时期瓷笔筒的品种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各种颜色釉地粉彩及单色釉。清代则以镂雕为主,纹饰立体感较强。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节形、方形等。如粉彩双联方胜型山水笔筒,为乾隆时笔筒的典型。清代有吴之璠、黄炳勋、朱清父、周芷岩等人。天水之间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画的意境。由于瓷器的鉴定和断代较为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远非几句话就能说清,所以,对明清瓷笔筒只能略加论述

由于此系文化史范畴,故这里不加以论述。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栟榈者佳”。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8047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