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蔬菜栽培 / 菜豆病害

菜豆病害

②选用抗病性较强的优良蔓生品种。干旱少雨,蚜虫泛滥时发病严重。3.菜豆枯萎病北方俗称死殃。②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4%~0.5%,也可用40%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4小时。在我国分布很广。因此,早晚露重、多雾多雨的天气,以及保护地通风不及时,都会使菜豆锈病发生较严重。病菌因有无色的镰刀型大型分生孢子而得名。初次侵染源主要是越冬病株残体和带毒的种子。一般矮生品种抗病性比蔓生品种强,而蔓生菜豆中,细花品种比大花品种抗病。病株叶片变黄,从边缘开始枯萎但不脱落。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800~1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或50%硫磺悬乳液200~300倍液、或40%敌唑酮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25%代森锰锌胶悬液300倍液喷洒2~3次,约隔10天1次。露地每隔7天左右,保护地10天左右喷1次,共喷2~3次。茎部溃疡状条斑,红褐色,当病斑环宇一周时,植株萎蔫死亡。由伤口感染植株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架材轮换使用或经过消毒,发现病叶,立即摘除。当主根全部感病并腐烂时,茎叶枯萎死亡。发病后期或植株接近衰老时,斑点变成黑色。翌年经菜豆根部伤口或根毛先端细胞侵入根薄壁组织里生长繁殖,在导管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液流扩散到上部的茎蔓。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反溅或流水在植株间传播。(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如春丰4号、丰收1号等都较抗菜豆枯萎病。花叶的绿色部分突起或凹下成袋形,叶片通常向下弯曲。随病株残体进入上壤或附在种子上越冬。豆荚是染病的主要部位,病斑初为发白的水浸小晕斑,然后扩大成直径4毫米左右的暗褐色斑,边缘隆起,红褐色,中央凹陷为穿透荚壁发展到种子上,种子受害时产生不规则溃疡斑。(1)症状初发病叶,嫩叶出现明脉,缺绿,皱缩,继而呈花叶。26℃左右呈重型花叶。病菌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9~32℃,因而高温条件下发病比较严重。幼叶感病时扭曲、皱缩、脱落。夏孢子形成黄褐色病斑,冬孢子形成黑褐色病斑。豆荚上病斑凹陷,由红褐色到褐色,有淡黄色菌脓,严重时全荚皱缩。(1)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到开花结荚期才逐渐显现。保护地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浇灌根部,也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600倍液喷洒植株主茎基部,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荚上病斑与叶片上相似,但形状较大。每隔7~10天施1次药,连续2~3次。③药剂防治。叶片和豆荚上病斑较常见,初为暗绿色,油渍状小斑,随后扩大变褐干枯,薄而半透明,周围出现黄色晕圈,并溢出白色或淡黄色菌脓,干燥后呈白色或黄色菌膜,严重时病斑相连,直至全叶破碎。菜豆生长期间,病菌以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4.菜豆锈病是菜豆的常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会造成叶片迅速干枯脱落,对产量影响很大。侵染的适宜温度在17~20℃,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4~28℃,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3)防治方法①与非豆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由于大量落叶,结荚数显著减少,而且所结的豆荚两侧缝线也逐渐变成黄褐色。(3)防治方法:①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播种或定植前深翻土。病菌是单主寄生的全型锈菌,孢子具有多型性,包括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③轮作2~3年,深翻土,多施磷钾肥,注意雨后排涝和通风排湿,勤中耕,蔓生品种架材用1000倍45%代森铵水溶液消毒。⑤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抗毒剂1号3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洒3~4次。②选用无病区健壮植株上采收的种子:播种前用200倍福尔马林浸种半小时,也可用50%的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的0.2%~0.4%拌种。严重时影响结荚,产量降低。以菌丝体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腐生性强,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种子不带菌。⑤当发现病株时,可用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新植霉素每升200微升,401抗菌剂8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以1:1:200波尔多液任一种喷洒植株。并在病穴及其周围洒石灰粉。菌丝体附在病株残体或采收的种子上越冬,产生分生孢子盘。②建立无病菌留种田,选用无病虫感染的种子。此外,菜地排水不良及种植过密也会促使发病。③轮作3~5年;栽培时从整地作畦到田间管理都要保证排水和通风良好;施足基肥,促使植株健壮,以抵抗病菌,雨后及时中耕。(1)症状幼苗染病时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至黑色圆斑,凹陷成溃疡状。(2)发病规律炭疽病病原为豆刺盘菌。1.菜豆炭疽病这是菜豆最常见的病害,分布广,为害大。勤中耕、除草、杀虫,雨后及时排水,保护地要注意通风降温、降湿。发病后期,植株成片死去。5.菜豆根腐病此病在全国各地菜区都发生很普遍,常造成很大损失。露地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敌克松1500倍液喷洒植株,每星期1次,连续2~3次,如用以上药液浇灌植株根部,防治效果更好。(2)发病规律菜豆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感染引起的。②春季适当早播,使菜豆生长期避开高温雨季,既使后期感染,也受害较轻。还可喷洒病毒钝化剂”912″200倍液。(1)症状细菌性疫病在菜豆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病原菌丝及厚垣孢子附着在病株残体、土壤、未腐熟的有机肥及种子上越冬。成株叶片上病斑多发生在叶背的叶脉上,常沿脉扩展成多角形小条斑,由红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2)发病规律此病有病毒侵染引起,病原病毒有3种:即菜豆普通花叶病毒、菜豆黄色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菜豆系。当环境潮湿时,病斑上分泌出粉红色粘液。同时降低豆荚的商品价值和品质。在潮湿的环境下,病株基部有粉红色霉状物形成。田间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传播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的有棉蚜、桃蚜、菜缢管蚜、豆蚜和黑蚜;传播菜豆黄色花叶病毒的有豌豆蚜、豆蚜和桃蚜;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的有桃蚜和棉蚜。在叶柄和茎上,初生褐色长条状疙斑,后期变为黑色或黑褐色。③加强栽培管理,苗期保证肥水供应,促进幼苗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在菜豆上最常见的是夏孢子和冬孢子。拔出病株可见主根上部和茎的地下部分变为黑褐色,稍凹陷,有时皮层开裂,侧根减少,植株矮化。病菌还能侵染豇豆。病斑可深及种子。(1)症状初发病时,根系生长不良,侧根少,植株容易拔出。分枝和叶片。(1)症状初发病时,叶背面产生黄白色斑点,稍隆起,扩大后呈黄褐色疮斑,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状物,叶正面形成褪绿斑点。豆荚症状不明显。不仅造成菜豆严重减产,还大大降低豆荚的品质和商品价值。给菜豆生产带来严重威胁。(2)发病规律该病由菜豆腐皮镰孢菌侵染引起。③选用无病株上采收的健康种子,播种前用45℃温水浸种10分钟,也可用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4小时,还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敌克松原粉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3%左右。④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80%炭疽福美、65%代森锌或70%代森锰锌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及1:1:240的波尔多液,任选一种,露地每隔5~7天,保护地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2~3次,保护地还可在播种或移栽时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亩用药250克。④当发现病株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浇灌植株根部,每株0.4升左右,保护地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喷洒地上部,也可浇灌根部,每株0.25升。第二年春季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并随气流传播到叶片上,成为初次侵染源。(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如芸丰、优胜者、春丰4号、日本极早生等品种抗病性较强。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容易发生,尤其是湿度高的情况下。④及时防治蚜虫,消灭病毒传播体。土壤水分太多时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故低洼地、粘土地易发病。(2)发病规律病原为黄单抱杆菌属细菌。短杆状,极生一鞭毛。叶柄染病后整个叶片萎蔫。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病植残体在土壤中越冬。(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菜豆播种后,分生孢子直接侵染幼苗发病,也可经风、雨、昆虫在田间传播。采用高畦深沟栽培,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随着病情的发展,主茎、侧枝和叶柄内维管束变黄并逐渐转为黑褐色,叶脉及其两侧叶片组织褪绿黄化,变为褐色,叶片易脱落,最后焦枯,自行脱落。多发生在潮湿地区,我国各地露地和保护地栽培都可发生;发病时间从幼苗到开花结荚的整个生育期,甚至在豆荚贮运过程中还继续为害。(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我国菜豆种质资源中,有不少抗炭疽病的,一般蔓生品种的抗性比矮生品种强。我国各地露地和保护地栽培中均可发生,发病后死苗在20%以上,严重时甚至达60%~70%。成为初侵染源,菌脓借风、雨、昆虫传播,经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②合理密植,注意排水,通风排湿,使植株健壮生长。这是典型的高温、高湿病。温度在24~32℃,并且多雨、多雾、露水重的条件下容易发病,此外,施肥不足,除草不及时以及虫害等也会诱发此病。有的品种叶片扭曲畸形,植株矮缩,开花迟缓或落花。温度低于13℃或高于27℃,相对湿度在92%以下时,炭疽病很少发生。下大雨或浇大水后,病菌孢子可随水流传播而蔓延。③药剂防治。6.菜豆病毒病又名菜豆花叶病。2.菜豆细菌性疫病又名火烧病,是菜豆常见的病,我国各地露地和保护地栽培均有发生,发病后一般减产10%~20%,有时达30%。④抽薹后及时插架或拉绳引蔓。(2)发病规律菜豆锈病由疣顶单胞锈菌侵害引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8354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