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雕: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历史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从生产印纹陶瓷器到德化窑的形成,历经几千年时间
至今保留着醇厚的唐风遗韵,保留着大量的传统剧目。梨园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2年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
木偶头雕刻:明清开始盛行,深承唐宋遗风,兼吸收苏州梳头方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在东南亚地区深受欢迎
2003年《目莲救母》参加伊朗国际戏剧节演出,荣获“金小丑”大奖。打城戏:源于傩戏,系从道教法事活动逐步演化而成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
掷铙钹:源于道教舞蹈,一般在超度亡灵“做功德”时表演,后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单独舞蹈。掷铙钹为男性舞蹈,舞者双手持一付特制铜钹,双手翻转耍弄,动作刚健有力,技术性很强
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堪称是偶坛的并蒂花。掌中木偶又称布袋戏,自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已形成了独特的南派艺术风格。提线木偶源于汉,经数百年传承,至今拥有传统剧目700余出和300余支传统
永春纸织画:永春县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列为中国四大家织。隋灭陈朝,陈后主之子携军队、百工、族人入永春,宫廷画师将中国画与竹编技艺结合,创造出纸织画,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纸织画始创于隋末唐初
最早演宋江戏,后又演文武合璧的公案戏。高甲戏:被誉为“南海明珠”,粗犷雄浑、诙谐风趣,形成于明末清初。其中讽刺喜剧《连升三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戏剧经典之作
火鼎公婆:源于民间信仰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意为扫除一路污浊,驱邪镇恶,后成为泉州民间节日庆典活动中常见的民间舞蹈品种。火鼎公婆抬一燃烧炭火的大铁锅,村姑紧随其后,三人嬉戏逗趣,自由、诙谐、热烈。表演者由火鼎公婆和村姑三人组成
来源:东南早报
特色乐器尺胡、双清等。北管:广泛流传在泉州泉港区的民间丝竹音乐,分为曲和谱两大类。北管音乐由北方江淮一带传入泉州已有300多年
南音:发祥于泉州,流播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较丰富、较完整的大乐种。南音包括“指”、“谱”、“曲”三大部分,历史之悠久可溯源汉唐,其形制保留汉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形式,被海内外专家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
16种民间文化大盘点
惠安女服饰:是极具特色的妇女服饰之一,它以黄斗笠、银腰带、蓝上衣、宽黑裤为主要特色,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舞台、美术、摄影作品中,成为一个文化亮点
花灯:泉州花灯始于唐朝,兴于宋元,随后形成年年闹元宵十五的民间习俗,以其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曾在菲律宾、新加坡等国举办过大型花灯展
惠安石雕:惠安是我国著名的“石雕之乡”,近年来已形成了圆雕、浮雕、线雕、影雕、彩雕、碑石等六大类数百个品种产品,远扬全世界
“采莲舞队”保留历代宫廷“采莲舞”遗迹;领舞者手执“采莲旗”,如今,“嗦罗连”只保留在晋江安海镇一地。嗦罗连:又称“采莲舞”,是泉州地区端午节“采莲”所跳的一种民间舞蹈,保留我国数千年传统舞蹈的领舞规制
拍胸舞为男性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以手拍击胸、肋、腿、掌而舞,动作粗犷、诙谐而热烈。拍胸舞:又称“打七响”,广泛流传于泉州及闽南各地区,至今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