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家家都能听到刻书传出来的声音。”说起马岗刻书的辉煌历史,曾经担任马岗村委会主任的冯添业说,因为价格便宜,质量好,所以在清代广州甚至浙江一带的书局都会到马岗来刻书,而当时马岗人十有八九都是以刻书为生。据清咸丰三年《顺德县志》记载,马岗刻书板遍及各个阶层,不但男人能干,妇女儿童也从事该行业
核心提示:
搜集有关资料和文物让文化传承
刻板、刻刀基本无法找寻
如今,今年93岁的马岗人彭婵,一名当地的自梳女,成为了顺德唯一见证当年马岗刻书盛世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刻书这种传统的雕版印刷术被铅印技术所取代并逐渐消失,而当年在以刻书为生的居民也渐渐离去人世
寻踪影:
马岗村93岁的自梳女彭婵成为了当今顺德唯一一名见证当年马岗刻书盛世的人
在冯添业的家中,目前保留下来的刻书工具,只有其家中的书桌和凳子
师傅只挑字的一半,剩下的一半由女工负责。对于刻书的过程,彭婵说,那时候,那些专做刻书生意的老板从广州、佛山拿到版(制作书的版权、木板)后便带回马岗。然后请专门的人将书用毛笔写到板上,即底字;再由一个负责做大字的师傅按照底字来挑。随后按不同书的规格切开,裁成合适的大小。女工可以带回去做,做好后有专人负责检查,检查通过了,就拿到佛山印刷装订成册
见证人
传历史:
而在金武祥《粟香随笔》一书中,小编读到了关于马岗刻书的描写:“书板之多,以江西、广东两省为最。江西刻工,在金溪县之许湾;广东刻工,在顺德县之马岗。”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马岗刻书的“威水史”:苏州书商往往携书稿到广东,卖给书局;拿到钱了,则马上带着书稿到马岗刻板
93岁自梳女彭婵14岁开始学刻书 文化部门表示将整理和收集曾经盛极一时的马岗刻书
威水史
93岁自梳女成目前唯一见证人
刻桌并不大,和一般学生用的单人书桌差不多。冯添业告诉小编,由于种种原因,马岗不少老人虽然都表示以前看到过刻书工具,但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其家中的书桌和凳子,其他已无法找寻。他还说,当年他姑姑也是刻书工,因此家中有刻书所用的书桌和刻刀。随着时间的推移,刻书的工具也渐渐难寻踪影。彭婵说,刻刀当时叫“汉字刀”,刀把由木棍制成,刀片细长,该构造既有利于刻板工抓住工具,又方便刻板时处理字的复杂结构。刻桌一直放在冯添业祖屋中,满是灰尘
彭婵告诉小编,她14岁开始学刻书。有个亲戚办了作坊,到佛山揽活回来找人刻,我姑姑就在那里干活。她把刻板带回家刻,我就跟着学。”彭婵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不懂得怎么刻,就先用普通的木板来练,也就是“假板”,学会了后才能用真刻板雕刻。“当时我姑姑是刻书工
小编在马岗村采访时发现,除了个别老人知道马岗当年曾经是刻书中心外,大部分人对此毫不知情。而在民间却有一些民间历史研究者无意中发现马。而顺德博物馆的有关工作人员也表示,该馆馆藏尚未保存有马岗所刻的书籍
马岗刻书遍及各个阶层
据了解,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铅印技术在国内传播,广州的铅印书局增多,到了清末,雕版刻书日益衰落。盛极一时的马岗雕版印书业,从此走向没落。冯添业说,1934年广东省立编印局为补刻板本,去马岗访查雕刻工匠,因当时顺德蚕丝衰落,农村破产,多数村家(兼以刻板为副业)不能在乡立足,雕工仅得三十余人
这种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清代时在容桂马岗一带曾盛极一时。文化部门表示,将整理和收集马岗刻书的资料和文物,让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可如今,只有马岗村93岁的自梳女彭婵是当今顺德唯一一名见证当年马岗刻书盛世的人。在一块普通的木板上,按照上面毛笔写好的字,用刀一点一点地刻,再在版面上刷上油墨,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到纸张上,这就是目前已经失传的雕版刻书
冯添业说,当时马岗村委会也想对刻书资料、文物作一个整理。“这对研究马岗刻书、研究古代印刷术都是一大损失。”。村里的不少老人都说小时曾见过刻板、刻刀,但由于年代过久,加上其他种种原因,现在已基本无法找寻。据悉,上个世纪80年代,一名在福建进修的美国女博士,从一些古籍中了解到马岗刻书情况,曾专门到马岗了解当年的盛世,可惜当时所剩的资料不多
“但我没刻多久,刻书业就衰落了。”。“村里大部分人都会刻,尤其是我姑姑他们那辈人。”彭婵说,刻书一个很赚钱的行当,尤其是她姑姑那一代大部分都是以此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