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蓝藻过多引起中毒病因:当生鱼池水质过肥、氨氮偏高时,尤其在盛夏高温期间,水色呈蓝绿色,池表面出现厚厚的一层水华,蓝藻生长过剩,而其死体沉于水底后很快分解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治疗:硫酸铜+灭虫精全池泼洒。因此,对生鱼的疾病,应以防为主,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积极治疗。5、盛夏水温过高,要加深池水,勤换新水,水面移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调节水质和遮荫。4、车轮虫病病原:车轮虫症状:病鱼体表及鳃粘液分泌增多,体表有许多暗淡斑点。症状:中毒后的病鱼一般体表面无明显现象,严重时眼眶充血,鳃丝暗紫,鳃耙上蓝藻积贮,肝脏上有块状淡黄色斑纹,胆囊色淡,肠道充血。汕头市海隆饲料有限公司袁德明罗济胜李宏吾。治疗:用含氯制剂或季铵盐等杀菌药全池泼洒,用药后第2—5天内服大蒜素、呋喃唑酮等。治疗:用季铵盐或PVP碘全池均匀泼洒。2、水质不良集约化养殖生鱼,由于密度大,长时间大量投喂饲料,池内排泄粪便沉积日渐增多,为病原体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场所,当达到一定程度,水质变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有的病鱼眼眶、肌肉充血。2、水霉病病原:水霉等真菌症状:水霉感染初时在病灶四周呈现出血点,而后病灶处黑色素消退,出现混浊的小白点,菌丝迅速繁殖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柔软的棉絮状,严重时,病鱼在水面离群独游,食欲锐减,肌肉呈白浊状,组织坏死,鱼体消瘦直致死亡。生鱼抗病力强,在天然水域中很少发病。病鱼一般离群头朝上在水面缓游,不久即死亡。肝脏有瘀血,肠道充血,厌食或不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而死。4、投饵不当用大量冰鲜鱼投喂生鱼时,残饵腐烂沉积池底,败坏水质,传染疾病。6、加强饲养管理,水体经常用20—30克/立方米生石灰消毒,并根据鱼的吃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预防。3、肠炎病病原:点状气单胞杆菌症状:鱼发病不久即失去食欲,以后随病情发展,腹部膨大,体色变黑,肛门外突红肿;严重时胃、肠内无食物,消化道充血、发炎,甚至糜烂。预防措施1、生鱼鱼种投放前,鱼池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和曝晒,以杀灭各种有害微生物和病原体。4、用膨化饲料投喂,投饵时做到定时、定位、定点、定量。治疗:用0·6—0·7ppm硫酸铜全池泼洒,更换池水;也可以在早上泼洒适量的漂白粉到集中在池边的蓝藻中。鱼体消瘦,不食,缓游于池边水面,呼吸困难而死。常见病害治疗1、暴发性出血病病原:嗜水性单胞菌等多种细菌症状:病鱼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和鳍基充血发炎,特别是胸鳍基部和近鳃盖后缘的两侧有与鱼体侧线垂直的出血条纹。中毒初期出现狂游,夜间跳跃水面,随后鱼体行动迟缓,滞留于水草旁。治疗:0·15—0·2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中,池塘内有害物质造成的危害,病原体的侵袭,鲜活饵料可能携带的病菌,操作不慎引起的感染及生鱼本身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造成抗病力减弱的原因,导致发病率增加。用药后第2—5天用大黄粉或抗菌素等内服。2、鱼种下池时,操作仔细,运输轻放,并用2%—3%的食盐水浸洗鱼种。鱼体表一旦受伤,就易发病。严重时腹部肿胀,腹腔内集有无色腹水。由于生产鱼药的药厂众多,所生产的鱼药品种繁杂,治疗鱼病应根据具体鱼药按要求使用。主要发病原因1、鱼体受伤在捕捞、分养、运输过程中,因操作方法不当而使鱼体表擦伤;另外,同池放养的鱼种大小相差较大,当食物缺乏时,相互咬伤,甚至弱肉强食;再次,鱼池不合理,如水泥池底质、池壁粗糙,鱼体活动摩擦受伤或受惊碰伤。3、水温过高生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26—28℃。在炎热季节,当水温高于32℃,水面又无隐蔽物时,生鱼食欲减退,当水温进一步上升,鱼感不适完全停食,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3、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必须基本一致,预防相互咬伤
生鱼病害防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8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