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运用物探新技术寻觅千只恐龙化石群
它的头骨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证明了马门溪龙具有高而窄的小头,头上有一对很大的鼻孔,勺状的牙齿长满了上、下颚骨边缘,与在美国发现的圆顶龙的头相似,而不是与梁龙的头相似,从而使学术界较长一个时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马门溪龙头骨之谜迎刃而解。此外,专家们意外发现了它的一块皮肤印模化石,这一重要发现证明,大型蜥脚类恐龙的皮肤表面覆盖着细小的角质鳞片,这与过去所描绘的蜥脚类恐龙表皮光滑无鳞的外观大相径庭。在草丛中漫步的杨氏马门溪龙也弥足珍贵,因为它完整地保存了上亿年前的头骨,而在此之前的马门溪龙中还没有发现保存头骨的化石
成都理工大学和自贡恐龙博物馆将物探技术首次运用于寻找恐龙化石,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大山铺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群的分布情况。自贡恐龙博物馆副馆长彭光照介绍说,这一化石群的二期开发工程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是要弄清待建区域(8.9平方公里)内,恐龙化石群的存在状况以及化石富集区的分布范围
和平永川龙复原后体长可达9米,它后肢着地、头抬起时距地高度达5米,估计活着时体重达6吨至8吨。和平永川龙是自贡地区晚侏罗纪特有的凶猛巨型肉食性恐龙,这只被发现于自贡市和平乡的恐龙骨骼保存十分完整,包括大而完整的头骨,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龙
亲密接触恐龙化石群
它们是大山铺恐龙群中的主要成员,是蜥脚类恐龙的原始种类,是为了纪念修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又因四川古称“蜀”而命名。走进大山铺侏罗纪“恐龙群”,首先可以看到3只体长在6米至12米间的李氏蜀龙正悠闲地漫步
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群产地是一处享有国际声誉的地质古生物遗址,专家估计,该地埋藏的恐龙数量可能超过1000只。化石藏量之大、属种之多、保存之好在世界相同地质年代的恐龙产地中首屈一指,填补了世界上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缺乏的薄弱环节,对研究恐龙的早中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1.6亿年前的中侏罗纪时代,恐龙曾经是我们地球上的主宰者,盛极一时;而今天,我们要真实地体验恐龙生活的时代,最好的方式便是与栩栩如生的恐龙化石群亲密接触
2003/06/29来自新浪网 我国专家首次运用物探手段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寻找恐龙化石,在基本确定了恐龙化石层的分布、化石富集区等情况后,日前已成功发掘出一具深处9米地层下的恐龙化石
专家们寻找恐龙化石的物探工作,就是在通过地质考察圈出5平方公里的重点探测区后,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展开物探工作,以高密度电阻率法测制目标层,再用探地雷达技术探测关键部位化石群的埋藏状况,确定了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产地的构造位置、地层层位,查明了此区域内化石群在地下的保存状态,取得了物探手段运用于恐龙化石群勘查的初步成果
它背部的剑板形状多样,呈对称排列,还有两对尾刺,主要作为自卫武器。这只太白华阳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中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最完整的化石标本,也是世界上已知生存时代最早、较原始的剑龙种类。它的发现为剑龙起源于东亚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那只昂首奔跑的太白华阳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中等大小的剑龙,体长有4米多,高1.2米。它是草食性恐龙,一般生活在河湖之滨的丛林之中
虽然经过1亿6千万年的石化作用,但恐龙化石与周围岩石、化石层与上下岩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是便可以利用这类差异,选择物探技术去探测恐龙化石及化石层的分布状况
探地雷达测量技术则是通过一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脉冲,另一组天线接受来自地下的反射,并通过计算机实时观测,根据反射波的情况来推断地层的结构。这种技术采用高频脉冲、高采样率的工作方式,具有其他物理方法不可比拟的精度,也是对环境地质、考古、堤坝隐患进行精确探测的有效手段
这些1.6亿年前的中侏罗纪珍贵恐龙化石,已成为地球生物演化圈中一个特定时期的代表
它们按不同的生活规律、生理特性,被组合成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富于生活情节的“雕像群”。这些恐龙最大的有20米长,最小的只有1.4米长,它们既有肉食性的,也有草食性的,还有杂食者。在陈列室两面700平方米的高大墙壁上,还精心绘制了一幅表现侏罗纪自贡恐龙生活的生态景观复原画,更增添了远古恐龙鲜活的生命气息
埋藏的恐龙超过1000只
它们均是中侏罗纪时生活在自贡这方“史前圣地”的“土著居民”。坐落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的自贡恐龙博物馆中,除了已发掘出的上百只恐龙埋藏现场,目前正陈列着18具在国内外都比较有名的自贡恐龙化石,其中有10具产自大山铺“恐龙公墓”
根据物探技术的探测结果,专家们在恐龙博物馆后边的一个探方中,向地层下发掘了9米,果然寻找到了一具沉睡上亿年的中侏罗纪恐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