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根雕艺术 / 根雕艺术受到树根原始形状的制约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雕艺术受到树根原始形状的制约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根雕艺术工作者,应当完美地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木纹、疤瘤的特点,充分地利用夸张和变形的艺术语言,把大自然的美揉进艺术美之中,努力地去追求形与神的融汇结合,不断地提高制作水平。只有不懈地进取,才能使根艺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从而把根艺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巅峰

所以,根雕艺术的具象作品,必须象形,它不允许在“似像非像”之中去寻找遁世的方法和托辞。一个作品,有没有神韵,是这个作品能不能立世的根本,而神韵又必须要有相应的形态才能体现,“形之不存,神将焉附”就是说的这件事。有了内在的神韵,夸张和变形就恰恰成了合情合理的表现手法,也就是常说的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诠释

静心而论,这个推论是欠妥的。对于这个事实,应当如何正确去认识它,是任何一个步入根艺天地的作者,都必须认真地对待的,千万不能因为根雕艺术的具象作品都存在夸张和变形的成分,就由此断定根艺作品都是“似像非像”的,并以这个推论来解释作品的严重失真。根雕艺术品,受到树根原始形状的制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根艺作品有着这样一个特点,所以除了以抽象名字而命题的作品外,任何以具象形式出现的作品,都和相应的物体有着夸张和变形的差异

“似像非像”这一似是而非的理论,为部分根艺工作者蒙上了一个虚无的光环,也使一些人对作品的形态不作刻意的追求,再加上天成才是至高作品的观点;于是,不论像与不像,只要天成,就都比形神兼备的作品高出一两个档次,以至那些类牛似马,状虎类猫的作品屡屡出现,既让根艺作品得了个败世的罪名,也使根艺作品陷入难以提高的局面

如何用艺术家的功底和自我风格,截取树根的某一可用部位,从而去表达一个主题,一种情趣,一种美感,一种形与神的和谐结合,这才是根艺工作者终身孜孜以求的。我们知道,在所有的造型艺术中,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方法,用过几千年了,它并非根艺所独有的专利,例如:国画里的泼墨写意,雕塑中的变形造型,近代异军突起的漫画,流传上千年的中国剪纸,无一不存在夸张和变形,但它们却从来没有产生“似像非像”这样一个说法,反而都在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之中,去追求形与神的和谐,去追求神韵更好的表达,因此,树根的原始形状具有不可逆转的这一特点,是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完美的艺术载体,它恰恰就是夸张和变形的代名词

我们怎么能抹掉“太似”、“不似”这样重要的前置词,却在“似与不似”之问画上一个等号,去等于“似像非像“呢?。我们应当看到“似像非像”这一提法对根艺实践带来的危害,但却有人诡称是从齐白石先生的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演绎而米,谬矣!齐白石先生一辈子都存追求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他写意泼墨的虾子,达到了形神融合的至高境界,他是说过:“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耳”

胡尔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9780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