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田管理
白千层抗病害,虫害主要是金花虫与叶虱。造林地地势以谷地为佳。9月底可出圃造林,每667平方米定植1800株左右,可三行一排。白千层不同于其它林木,株高15cm时是白千层造林成活率最高的时期(此时幼苗尚未木质化,地径约3mm)。定植后1年则可进行第一次采收,于离地面30cm处割收,利于新梢发生
二、主要技术措施
营养袋规格为8cm×8cm×10cm,袋的底部和壁穿8个小孔,袋内装营养土。装袋后横排30个,纵排30行,四边培土作床畦,间隔40cm作步道,淋水后移苗于袋中。营养土成分:25%的林下枯叶土+60%的粘土(团粒结构直径为1.0cm)+10%的饼肥+5%的磷肥,混合拌匀,尽量清除杂草,并消毒灭菌。移苗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此时正值盛夏高温,棚外温度达30—35℃左右,需在大田搭置荫棚
3月中、下旬播种。将白千层种子与消毒后的河沙按1:5的比例混合拌匀后,均匀撒播于床面,播种量为每0.4平方米播1g种子。播种后用自来水喷洒床面,使种子充分接触土壤,最后插上消毒过的竹片,盖上小拱地膜。在做好的高床厢内,底层先铺约15cm厚的细粘土(团粒结构直径为2—3mm),然后铺10cm厚的腐殖质土,整平床面,用70%托布津或50%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稀释到0.067%—0.1%的溶液喷雾进行床面消毒
5.精细管理
一、育苗基地的基本情况
2.整地、作床
7.移栽
9.苗木出圃造林
6.其它管理技术
1.建立简易大棚
此时可移栽至大田。6月下旬,待幼苗长到株高2.5—3cm,有10—12片真叶时,停止追肥。发病期间,每7d喷施1次0.1%的多菌灵或托布津溶液,两种药交替使用。4月中旬至6月下旬,棚内温度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幼苗需每日早、晚浇水1次。播种后约7d左右即有90%的种子开始裂嘴,12d左右大量发芽,长出2片子叶,此时应及时揭开地膜,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适量用纯净自来水喷雾。进入梅雨季节,由于棚内湿度较大,易引发幼苗立枯病,可对苗床喷施50%的多菌灵或70%的可湿性甲基托布津0.1%的溶液进行防治。25—30d后开始陆续长出2—3片叶,幼苗生长初期,用叶面肥绿芬威2号0.1%的溶液喷雾进行追肥,以后每隔10—15d喷施1次。5月中旬,当幼苗长出6—7片真叶时可喷施绿芬威2号0.125%的溶液
播种前10d,应先对苗床土进行彻底的土壤消毒。苗床土一般用森林土(腐殖土),采用浓度40%的福尔马林稀释成1%的溶液喷雾进行土壤消毒,边喷液边拌土,然后堆成土堆用地膜覆盖,进行熏蒸10d,然后揭开地膜再放置7d左右,即可铺入苗床中
3.土壤消毒
平均气温高,无霜期长,且靠近江岸,是白千层林木理想的生长环境。育苗基地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温度18.2—22.3℃,冬季最低温度为7.2℃,夏季最高温度34.3℃,年平均降雨量1073.5mm,无霜期320—350d,日照平均1283.6h,平均相对湿度79%,土壤pH值5.5—6,微酸性沙壤土
大棚建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管理方便、土层深厚肥沃、有排灌条件的地方。建立简易大棚5个,占地面积0.16hm2(包括修建6条排水沟和大棚四周人行路),共计播种1.5kg。采用冬暖式、东西向大棚,选用直立的胸径为8—10cm的楠竹作拱形骨架,棚长30m,宽8m,高2.6m,覆盖材料为无滴膜,大棚两端设作业门,门口以容1人进出即可
(2)棚内光照调节白千层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5—28℃,大棚相对温度85%左右。当温度超过30℃时需在大棚顶搭上遮阳网进行遮荫,特别是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
4.播种
每667平方米施优质有机肥6000kg,深耕深翻整平地面,除去杂草、石块、作高床,床长3.5m,宽1.2m,步道宽40cm
白天棚内一般保持30℃上下,夜间在15℃左右即可。(1)棚内温度调节4月初,外界气温低,白天可只开两端的门通风;5月中旬至6月中旬,外界气温高,苗木生长旺盛,当棚内气温上升到30℃时,先开两端门通风,中午再开两侧薄膜通风,当气温上升到35℃时,需将薄膜全部揭至棚顶;下午5:00以后,棚内气温降至25℃时,要及时盖膜,使气温适当回升,以保持夜间温度。5月初由于室外气温升高,此时可给大棚搭上遮阳网,同时可以利用给棚内步道浇水的方式来降低棚内气温
白千层在高温、湿润的夏季生长最快,每隔10d左右需追施1次绿芬威2号叶面肥,早、晚各浇1次水,促进其高生长,同时为预防立枯病的发生,可将0.125%的多菌灵或托布津溶液同绿芬2号混合施用,随着幼苗的逐渐长高,可适当增加药液浓度至0.2%
白千层为深根性树种,根幅面积大,超过地面冠幅,稍有不利气候、土壤条件,起苗往往取不完根系,移栽难以成活,应采用营养袋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