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防治方法
(2)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危害贴梗海棠,缺少夏孢子阶段,冬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铺地柏和翠柏等转主寄主上,这两种锈菌在形态上极相似
(4)发病初期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1次,防治2—次
1、症状:叶片两面均可出现橘红色疱斑(夏孢子堆),此后3~6周可环绕夏孢子堆周围产生小而黑的冬孢子堆.
6、大叶黄杨白粉病
重病植株整个叶片布满锈斑,导致叶片早枯。白色锈病:在叶背产生灰白色至淡褐色疱斑
1、症状:根部受害纤细瘦弱,水渍状,皮层脱落呈浅红棕色。上部叶片枯黄萎蔫
4、防治方法
出苗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地上部大量出现症状。(3)天气潮湿多雨,尤其是大雨后,排水不良,湿气滞留,有利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3、发病规律
严重对球茎凹陷,变成黑褐色软腐,根也变黑。1、症状:叶片产生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向叶柄、茎秆扩展,叶片软腐,形成较大的水渍状凹陷狭窄斑,植株矮化枯萎
(一)月季霜霉病
①霜霉病的霉层分布在叶片背面
(2)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或孢子囊直接萌发进行再侵染
(3)发病适温为24-26摄氏度,降雨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2)锈菌以菌丝在松树上越冬,4–6月在松树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锈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到牡丹上侵染危害,并产生夏孢子堆。生长期内夏孢子重复侵染,后期形成冬孢子堆,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松树
3、秋海棠白粉病
(1)我国以梨胶锈菌为主,山田胶锈菌仅在个别省发现。二者均为转主寄生菌
(2)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浸染源
(1)贴梗海棠种植区周围,避免种植桧柏等转主寄主;
黑色锈病:PucciniachrysanthemiRoze
植株4月下旬开始发病,6-8月发病严重。(4)病菌在芽或发病部位越冬。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发病较轻;温暖、多雨或多雾病害发生较严重
高温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时发病重。2、发生规律: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翌年,病菌随芽动而开始活动,浸染细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品种均易感病。露地栽培月季以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发生较多,温室栽培可周年发生。夜间温度较低(15-16摄氏度),湿度较高(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23-27摄氏度),湿度较低(40%-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
(3)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
2、发生规律:病原菌在病残体中越冬,孢于囊借风雨传播,病害在降雨多,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锈子器生于叶部病斑背面或叶柄病斑上,细圆筒形。病菌以菌丝在桧柏等病组织内越冬。(3)性孢子器发生于叶面表皮下,近圆形或扁烧瓶形,成熟时突破表皮,孔口外露,并伸出许多授精丝
无性态分生孢子成串,椭圆形至腰鼓形,无色,大小23—29×14—16(μm)。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病部后期出现的小黑点即病菌的闭囊壳,大小90—110μm,附属丝少且短,内生1个子囊,大小80一100×60—75(μm)。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20一27×12—15(μm)。毡毛单囊壳菌丝体为毡状,菌落着生部位不变形,子囊孢子6—8个别于蔷薇单囊壳。2、病原:病原为毡毛单囊菌和蔷薇单囊壳菌(Sphaerothecapannosa)和(Sphaerothecarosae),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白尘粉孢(O idiumleucoconium)
病原菌菌丝体、闭囊壳、分生孢子,越冬,病枝、叶,温湿度适宜,植物发病,多次再侵染。2、病原:专性寄生菌,体表寄生,菌丝体附着在植物表面,靠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
二、霜霉病类
1、症状:茎部受害后变褐色,皱缩,上部叶片枯萎死亡。根和种子受害后腐烂病原菌及发生条件
(五)杜鹃疫霉根腐病
4、防治要点:可喷洒苯来特、代森锰锌等药剂
(1)加强栽培管理,植株要种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段
3、防治办法
(1)应以预防为主,不在低洼地种植非洲菊,一般地段也要注意排水,适当浅植
②病菌霜白色的霉层中不形成黑色小点
②病菌灰白色的霉层中常形成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
2、病原菌: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haraeanum,山田胶锈菌G.yamadai
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3、发病规律:病害在16~280C和相对湿度80%~100%时,夏孢子经气流传播造成病害流行
(1)采用高厢深沟或起垄栽培,要求畦面要平,防止积水;发现病株,及早挖除,集中烧毁或深埋
后期叶背出现丛生或散生的暗褐色、纤细的毛状物,即冬孢子堆,在转主寄主松树上侵染枝干,引起纺锤形肿瘤。1、症状:牡丹(芍药)叶片被侵染后,叶面无明显病斑,或有圆形、不规则形褐色小斑,叶背着生黄褐色小疱斑,破裂露出黄色粉堆,即夏孢子堆
(三)香石竹锈病
病株地上部极易拔起。1、症状:根颈部症状,受侵染的植株,根颈部表现水渍状,褐色皮层组织腐烂并撕裂,植株上部叶片迅速萎蔫,叶色由绿变为暗紫红色,尔后变为褐色,最后部分或全部叶片枯死
一、白粉病类
(七)万寿菊茎腐病
①白粉病的霉层多分布在叶片正面
(4)硫磺粉常用作温室栽培月季的冬季防治,将硫磺粉在温度为15—30OC熏蒸杀菌效果较好
三、锈病类
(3)发病初期喷施代森锰锌、克菌丹等保护性药剂或用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土壤消毒,培育无病苗,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药剂防治
四、疫病类
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园艺植物的叶片,引起叶枯及叶片早落,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由于在病部产生大量锈状物而得名
1、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初期呈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湿度大时产生绵状霉层。严重时花和叶软腐,茎秆曲折下垂
受侵染的叶片两面及茎上,长有浅红褐色的疱状病斑,长1.5—8mm;病部表皮破裂形成肉桂色夏孢子堆,引起叶片和植株的枯萎死亡,后期形成黑褐色冬孢子堆。1、症状:危害叶和茎部
(3)发病重的圃地不要连作非洲菊。可用80%乙磷铝(疫霜灵、三乙磷酸铝)400倍液浇灌土壤,减少或消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1)选无病植株作繁殖材料
褐色锈病:夏孢子堆多生于叶正面,橙黄色.长期留于表皮下,以后开孔
(1)改善种植条件,温室要通过透光,降低温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
(四)大岩桐疫病
1、病菌寄主:霜霉病发生在园林植物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草本植物上,极少数发生在木本植物上
(一)百合疫病
(2)发病时喷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75%的百菌清800倍液,或喷洒250-300倍液的敌锈钠
2、紫薇白粉病
天气潮湿时,在叶背病斑处可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与叶片相似,但嫩梢上病斑略显凹陷。小叶往往变黄,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与农药药害及化肥灼伤状相似。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淡绿色斑纹,后扩大呈黄褐色和紫色,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与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最终引起叶片扭曲、畸形。严重时,叶萎缩脱落,新梢枯死。1、病状:霜霉病危害叶片、嫩梢、花梗及花
嫩叶皱缩扭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花蕾不开或仅露出一点花瓣。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稍肿大,长出长椭圆形的白斑。成叶感病时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斑。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花蕾染病时,表面被满白粉,花朵畸型。1、症状: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
1、症状:菊花上可发生以下三种锈病
2、病原菌
(3)加强管理,降低湿度,注意通风透光或增施钾肥和镁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秋未清除草本寄主的病株和病残体
(2)种植地要求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壤肥沃,通风透光。植株密度适当,不过量施氮肥
双子叶植物叶片上造成边缘不很明显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到后期呈现中央的枯死部分和周围的褪色部分。在禾本科植物上,霜霉病菌随寄主分生组织生长到达地上部分各器官,引起全株的畸形。2、症状:霜霉病菌在寄主的受害部常产生一层霜白色霉层
(六)非洲菊疫病
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2、病原菌:月季霜霉病是真菌中的一种蔷薇霜霉菌侵染所致(霜霉属病菌PeronosporasporsaBerk)。温室通风不良、植株过密、湿度高和氮肥过多时,病害均严重。在气温低、相对湿度较高、植株表面存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害易发生和蔓延。该菌只侵染月季
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或浅褐色,病叶枯黄、皱缩、幼叶常扭曲、干枯,其上可形成黑褐色小点(病菌的闭囊壳)。1、症状:白粉病是植物上发生普遍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茎、芽及花瓣等幼嫩部位,被害部位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粉斑,其上布满白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黑色锈病:多在叶背形成褐色疱状突起(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后期生黑褐色冬孢子堆
(1)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flacc idum为转主寄生菌
病叶枯黄早落。1、症状:玫瑰的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和芽。春天新芽上布满鲜黄色的粉状物;叶片正面有褪绿的黄色小斑点,叶背面有黄色粉堆,后变为黑色粉堆
4、霜霉病与白粉病的区别
(1)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侵入后引致发病
茎部染病初生水浸状褐色腐烂,逐渐向上下扩展,加重茎部腐烂,致植株倒折或枯死;叶片染病,初生水浸状小斑,扩展成灰绿色大斑;花染病呈软腐状;鳞茎染病出现水浸状褐斑,扩展后腐败,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1、症状:又称脚腐病。主要侵害茎、叶、花、鳞茎
3、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平整土地,避免积水。合理密植.浇水不宜过多,降低土壤含水量
2、病原及发病现状:真菌病害,即由隐地疫霉菌引起的。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圃地发病较重。该菌存活在土壤中,是由土壤传播的病害,简称土传病害,也可由无性繁殖材料带菌传播。病原菌通过植株的幼根或伤口侵入
(二)其它白粉病
5、瓜叶菊白粉病
2、病原菌:香石竹单胞锈菌Uromycesdianthi为转主寄生菌,以冬孢子越冬,翌春冬孢子萌发侵染大戟属植物,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再侵染石竹。本病除危害香石竹外,还危害中国石竹和美国石竹
(3)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烧毁;开花结束后.清除病株
4、防治方法
秋季腋芽感病后,少数能长出叶片,冬后枯死。感病叶片正面为浅黄色不规则病斑,叶背为黑色孢子堆,叶片提早脱落。该病可侵染玫瑰的芽、叶片、花托、嫩枝等部位,春季感病的芽呈淡黄色,芽肿大,病芽陆续枯死
(四)牡丹(芍药)锈病
(2)选用无病植株采种,或分株作繁殖材料
褐色锈病:PhakopsoraartemisiaeHirat
2、病原菌
病组织肥厚,略向叶背隆起,其上长出许多黄白色毛状物,最后病斑枯死,在转主寄主桧柏上危害叶片及绿枝。1、症状:叶面最初出现黄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呈橙黄色或橙红色有光泽的圆形病斑,直径6—7mm,边缘有黄绿色晕圈,其上产生橙黄色小粒点,后变为黑色
(3)贴梗海棠展叶后,可喷洒25%粉锈宁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洒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
4、防治方法
白色锈病:PucciniahorianaPHenn
4、防治方法:避免高温高湿,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控制空气湿度,多开窗换气;用20000倍代森铵;500倍代森锰锌或代森锰喷施防治,但后者容易污染叶片
2、发生规律: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靠流水蔓延传播
(2)白粉病
药剂有75%百菌清8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4)及时清除,烧毁枯枝败叶,减少浸染源。2、一般在6月下旬和8月中旬发病盛期前喷药,每隔8-10天喷1次,连续2-3次
(4)发病期间.可喷洒波尔多液、粉锈宁、萎锈灵等药剂.每隔10—15天喷1次;代森锌、百菌清等药剂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三)大花君子兰疫病
症状:幼苗及成株均发病,多发生在外层叶片的基部。潮湿条件下,可见粉红色粘稠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堆。初呈水渍状,渐凹陷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枯黄斑,大小不等,后期叶面和叶背上生有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3、防治方法:用敌菌丹1000倍液3L/m2进行土壤消毒,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
3、防治方法
4、防治方法
3、发生条件:高湿度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1OC,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97%—99%
2、病原菌:Uromycestransuersalis(Thuem.)Wint
3、防治办法
7、黄栌白粉病
(3)一般于牡丹、芍药开花期后发生。温暖潮湿、多风雨利于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花圃容易发病。7—8月危害严重
发病条件为:低温15—20OC左右潮湿的季节,故春秋两季发病较多。3、病原: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药剂防治。3、防治方法:进行土壤消毒,培育无病苗;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浇水不宜过多,降低土壤含水量
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2)本菌为单主寄生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丁香白粉病
(1)及时摘除病叶,秋后彻底清除病残体,以杜绝或减少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二)贴梗海棠锈病
(2)温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控制湿度
3、发病规律:黑色锈病病菌以冬孢子堆和菌丝在病株上越冬.病菌在16~27oC之间发生侵染,一般冷凉地区发病较多。白色锈病病菌在植株芽内越冬,次年春侵染新长出的幼苗.温暖多雨有利于发病.菊花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3)使用无病土或对土壤进行消毒,用灭过菌的土装盆
(一)玫瑰锈病
(二)长春花疫病
(六)菊花锈病
(二)菊花霜霉病
疫病主要是指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引起的一类病害,主要引起植物花、果、叶部组织的快速坏死和腐烂。高湿是影响病害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因素
(五)唐菖蒲锈病
玫瑰多孢锈菌(Phragm idiumrose-rugosae)。为担子菌短尖多孢锈菌[Phragm idiummucronatum(Pers.)Schlecht]和蔷薇多孢锈菌(Phragm idiumrosae-rugosaeKasai)。2、病原菌:玫瑰锈病的病原菌种类多,国外已知有9种,国内已知有3种(真菌)
病状:叶面病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淡绿色,后黄褐色,叶背霉层较稀,由污白色或黄白色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病叶常皱缩
(1)病菌以菌丝在芽内越冬,是来年的主要浸染源
苗床中密集、通风不良、多湿、氮肥过多时病重。3、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分生孢子侵染,孢子萌发温度1~25℃,最适为18℃,高于21℃萌发率降低,26℃以上完全不萌发,26℃24小时孢子死亡,孢子传播需要100%空气湿度,10~25℃温度,孢子萌发需要有水滴存在,露地栽培多发生在雨季,温室中主要发生在3~4月和9~10月,发生在温室中
4、风仙花白粉病
(1)霜霉病
后期产生菌丝和大量孢子囊。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不产生吸器,菌丝直接穿入寄主细胞吸收养分。孢子囊萌发时产生多个椭圆游动孢子。2、病原:病菌属于鞭毛菌亚门的疫霉属真菌寄生疫霉(PhytophthoraparasiticaDast)。菌丝无色无隔膜。孢囊梗大都不分枝,孢子囊顶生单孢,圆形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
2、病原:病原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靠水流传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园圃发病重。法兰西万寿菊和矮化品种较抗病,非洲型品种最感病
(1)发现病芽及时摘除并销毁
(2)早春冬孢子未萌发前,在桧柏属植物上喷洒石硫合刑或五氯酚钠350倍液,抑制冬孢子萌发;
(3)发病期间用15%粉锈宁800倍液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