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行情 / 草根时代的楠木

草根时代的楠木

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每次走入他的家中,无论有多少杂事萦怀,心情如何躁动,都会在不觉间平息下来。自我高中最后一年的语文课起,我和伯庸老师交往迄今已三十余年。我曾写下一首诗表达这种特别的感受,诗的题目《闲章》也是借用了伯庸老师常用的那枚“人淡如菊”的闲章。尤其在今天,当被物质欲望折磨得身心疲惫的人们回首寻望它时,会发现它尚在很远的前方,而要到达那里已力不从心。急迫的世界仿佛已经远去,四壁古色古香的字画,柜架上金石古瓷辉泽交映,置身其中,如同心灵的洗礼一般。而广博的见识,独到的见地,伯庸老师也总是以舒缓平和的语气道出,话虽不多,却像菊的叶子一样清香悠远,直抵心脾。诗中我将伯庸老师喻为风暴的风眼,尽管四周草叶纷飞,而风眼里却是祥和平静的:“唐诗的云/宋词的山/一方宣纸的天空/灵魂的雁正翩翩飞过”。伯庸老师散发出的气息看似传统,充满了古典意味,但那却真正是一种超越了时空的精神家园的气息。他喜爱此印,也许是此印完全对应了他的为人和品性。应当说,随着这些年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的这种感觉也愈加强烈了

伯庸老师无疑就是这样的一棵“楠木”。对于不善炒作也不爱炒作的他而言,这既验证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语,也表明了在乱花迷眼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的标准和良知依然存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以《草根时代的楠木》为此文之题。每个时代总有其特定的形态和氛围,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要摆脱时代的影响并非易事,而且往往也难以处之泰然。草根自有其芬芳和快乐的理由,而楠木却要经受漫长岁月的寂寞,在寂寞中将风风雨雨凝成细密的年轮,最终成为栋梁之材。伯庸老师的书法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如今更是声誉日隆。尽管书法的光环对他其他领域的造诣有所遮蔽,但“字如其人”,书法毕竟还是展现了他的学者素养和内心世界。而这样的基础在今日已不多见。伯庸老师自五岁起习字,在书法的道路上已行进了七十多个春秋,其间既广泛汲取书法先贤名家的艺术精华,又将对多种学问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究和感悟熔铸其中,从而形成了深厚广博的艺术基础。严谨而不板滞,俊秀而不阴柔,疏朗而不狂放,遒劲的笔力和如折金断钗的字体间,不仅满溢着浓浓的书卷之气,也充分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品质的纯粹和精神的傲骨

同样的,伯庸老师从来低调,是因为他从来就保持着一份自信。“宁静致远”的字迹虽比比皆是,内心真正守得住宁静的书者却越发少见了。生于书香门第,受家风熏陶,五岁时便开始习字,及至成年,大学毕业,先做中学教师,后为大学教授。和许多优秀的传统知识分子一样,伯庸老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纵贯一生锲而不舍的跋涉,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也为世人标出了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学识和艺术之山的高度。“永不谦虚因为永不骄傲”,这是诗人绿原在写歌德一首诗中的句子。报纸曾载文介绍过西安的几位大藏书家,伯庸老师便列其中。他既无骇世之举,亦无惊人之言,或许觉得以自己的作品和这个世界对话就已足够了,或许内心本身就是一座宝藏,挖掘、欣赏、守望,忘情于其间的多姿多彩,他已无暇顾及身外的嘈杂和枝枝蔓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几十年来,市场的势焰炙烤着各个行业,书法界潮润的底子也早已干燥不堪。炒作之风日盛一日的这些年间,在书法码头热闹的人群中,很难见到曹伯庸老师的身影。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见识内敛于心,无须踏浪已知海的深度,足不出户已阅尽千峰秀色。几十年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他学有专攻,亦广泛涉猎,博闻强记,钻研不辍,在古典文学、版本目录学、古籍文献学以及文物、书画的研究和鉴定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自己鲜明的足迹。其实,书籍的收藏只是他藏品中的一类,而字画、金石、古币及文房四宝等也莫不蔚为大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8/11870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