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门墩收藏第一人”李松堂在京创建的“松斋堂民间雕刻博物馆”自2001年11月开馆以来门可罗雀,每月倒贴大量资金,其主人正在苦熬之中
东北最大的私人博物馆——黑河“中植俄罗斯艺术博物馆”于2001年8月开馆,一年内曾免费接待了近10万观众。然而,一年之后,其主人刘明秀就表示护养藏品等需要的庞大开销已耗尽他的热情和财力
全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云南“翰荣轩”因债务缠身而难以为继……
到中共十五大报告出台后,博物馆的定位从过去的“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或者历史文化事业的载体”转变为“全民公益事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私人博物馆已经可以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正式注册和运作。去年10月新《文物法》的出台和配套法规的酝酿,更让民间收藏家们看到了曙光,促使更多的私人博物馆呼之欲出
但是,私人博物馆由个人筹措资金、决策和管理,其藏品主要是由个人收藏组成,因而多数私人博物馆的专业性和规范化不够,长期的运作对创办经营者形成越来越重的负担,使其面临着生存挑战。对比发达国家平均1万-1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的局面,我国目前60万人共享一个博物馆的状况远远不能适应需求。非公立博物馆的设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人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还可以在互利原则上建立联系。公立博物馆的藏品多来自考古、捐献等,而私人收藏则对民间文物市场十分了解,建立了与民间联系沟通的有效渠道,能掌握到国家了解不到的信息,这对私人博物馆的发展也是一个优势。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古运泉认为,文物收藏和保护单靠国家收购是不够的,因此,私人博物馆可以成为公立博物馆的补充
到目前为止,全国能维持至今的正式私人博物馆总数不多,而且整体经营管理现状堪忧。此前媒体较多关注的是它们的出现给我国文物收藏和保护带来的冲击,而较少追踪它们短暂而坎坷的成长经历。事实上,一些私人博物馆经历了几度沉浮,有的曾经濒临绝境而起死回生,有的则是轰轰烈烈建起、无声无息夭折,目前幸存者多数仍在艰难中惨淡经营
私人博物馆——深圳“玺宝楼”博物馆展出瓷编钟
广东成为热土
小编从北到南了解到——
专家认为,现有的私人博物馆普遍与真正意义的博物馆存在着很大差距,但发展潜力不可低估,它将成为我国博物馆发展的生力军。对于私人博物馆的功能与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博专家和文化管理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国家和政府应该对私人博物馆给予大力支持
上篇
各地私人博物馆受挫的遭遇,由于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由于办馆人执著的精神,渐渐在艰难中谋求到生机。小编听闻,昆明市政府可能会以建立股份制的方法搭救“翰荣轩”
而全国范围内,这个数字已达到三四百家。小编日前又获悉,一座号称国内规模最大的私人博物馆———珠海汉东博物馆主体建筑已经封顶,即将与世人见面。上月底,由农民企业家彭鸿峰创建的鸿峰博物馆在云浮罗定市素龙镇大甲村新彭屋寨挂牌成立,这座独特的农民博物馆被云浮市文化局授予“云浮第一家”的称号。实际上,私人投资建博物馆在广东乃至全国已悄然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内经文化部门批准成立的私人博物馆已有十几家,而未经批准和登记的还有数十家
敞开希望之门
上海最早成立的私人博物馆——“尔冬强民间艺术博物馆”因面临拆迁,于上月举办了告别展览之后关闭
为了深入了解国内私人博物馆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小编对全国多家私人博物馆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并广泛采访了有关当事人、文博专家及管理部门,以期为私人博物馆及广大文物爱好者提供更多启发和引导
政策敞开大门
而对政府部门而言,在鼓励的同时,也应该对私人博物馆给予具体的保护、辅导和支持,让私人博物馆能规避风险,健康发展。因此,个人在创建博物馆之前,就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对未来的博物馆做出合理周密的规划、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寻找到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我们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倾其所有投资建设博物馆、投身于文化保护和传承事业而欢呼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博物馆始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如果仅靠个人力量支撑,就会有相当大的“风险”
据了解,广东省经由各市文化局批准并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私人及行业博物馆有几十家,如果加上未经登记和批准的,会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小编从各地文化主管部门了解到,由农民企业家、个人收藏家为主体创办的私人博物馆已在广东省东莞、中山、江门、潮阳、三水、茂名等地广泛落户。如:深圳的“玺宝楼青瓷博物馆”和“华夏英杰墨宝园”,东莞的“冠和博物馆”,恩平的“冯如纪念馆”,而珠海的“汉东博物馆”则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私人博物馆热在广东省方兴未艾。广州目前虽然尚无正式的私人博物馆,但有多位有实力的收藏家已有建馆意向
整体现状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