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石建筑,木建筑难以保护,尤为古代民间建筑,常呈自生自灭状态,在战争、兵燹和自然的破坏下,我国明代民居已是非常难寻,因此呈坎的明代建筑就更显珍贵。因为这些五六百年的老房子,它们比美国建国的历史都长得多。不同于西方的石建筑,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就以木结构为主。也由此不难明白,徽州古民居之所以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了
于是,就演绎出了“一村两国宝”的盛誉:
呈坎的独特,就在它前些年还有的30多幢明代和300多幢清代老房子
可惜许多人没有听懂朱教授的微言大义,也不了解这一古村的历史人文和旅游价值,当然也不懂得“一村两国宝”的份量。我们可以奉告读者的是,从建国以来国务院共公布了5批国保单位,我省总共才36处,而呈坎一村两国宝,这在全国是惟一的
据我所知,无出其右。”并为呈坎题写了:“明清民居,技艺高超。1995年的一天,原建设部副部长、中科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干峙来到呈坎参观。呈坎有这许多明清古民居,真是了不起……过去听说过徽州古民居,但数量这么多,品位这么高,文化内涵这么丰富,营造技艺这么精湛,的确没有想到。博大精深,世之瑰宝。”。他非常激动地说:“日本农村有一幢五六百年前、相当于我国明代早期的民居,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而且还是草顶的,远没有徽州的古民居品位高
20多年来,我国古建筑界的几乎所有权威人士都来到这里参观过,也无不竖起大拇指惊叹过。黄山市徽州区的呈坎村,在一般人的眼里和皖南许多的其它古村落没有多大区别;而在行内人看来,这里却是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古村落
徽州古祠堂本也很多,为何呈坎罗东舒祠就有这样的威风?这只要听听我国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在考察这座古祠时说的,“造型比例好极了,非常雄伟有气魄。“国保”者,国宝也。先说罗东舒祠,这是呈坎一座明代支祠,1996年公布的第四批国保单位。彩画保存得这么好,非常珍贵。徽州这两座祠堂(另一座指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各具特色,不相上下,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全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也应邀题匾“江南第一祠”
有些人总以为专家呼吁、媒体披露有关徽州古建筑加速消失是危言耸听,然而只要到呈坎稍加走走,就一定会相信这是事实。但令人遗憾的是,十几年来这个在我国享有明清古建筑之最的古村,如今明、清二代建筑加在一起也不过100幢,其中明代建筑不足20幢,几乎每年都要毁掉一幢明代建筑和数幢清代建筑
还是以罗会坦故居为例,这不仅因罗会坦曾在清末留日时任过孙中山秘书、老同盟会员,更因为它的明代三层楼结构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而8月份罗建良的老房子也是一样,当面临倒塌危险时,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表。当大风吹毁了它的东墙,木结构外露,而南墙仍然完好时,主管部门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加以维修,还同意全部拆除,一幢极富明代建筑特点的三层楼就这样消失了。另外,也不应回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知,如今呈坎古村频遭大风肆虐,是天灾,更是破坏森林的恶果。造成呈坎古建筑的不断消失,有天灾,也有人祸。但需要提醒的是,今天的呈坎为什么一反历史而频遭风灾,其原因就是村四周山上的天然屏障遭毁,当年有树林阻挡则提高了20—30米大风层面,如今四周成了黄土山,每有大风则直虐村落。天灾者,如六月的风灾,罗会坦故居和罗东舒祠等一些高房子都被光顾
一个古村落拥有如此数量的明清建筑,这在全国民居中是没有的
据说呈坎曾有古匾一千多块,经过“文革”浩劫,而今尚存百十来块,由此也看出该村的文化积淀之一斑。还有翰林院学士宋濂为罗愿兄弟题写的“文献”匾,也使孙大光惊叹不已,因故宫虽有宋濂的题匾,但远没有这一块大。如罗东舒祠中劫后余生的古匾,那元代的“大司成”匾已有700年的历史,当原地质部长、著名收藏家孙大光看到后大为赞叹。建筑蕴涵下的是文化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应当地政府的邀请,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教授朱光亚带领一批学生,经过考察,详细编制了一份《呈坎古村保护与发展规划》,他曾感慨地写道:“大约750年到900年间,两宋时代汉民族的四位杰出人物———苏轼、朱熹、王十朋、文天祥都曾无意中把目光投到过同一个小小山村。当二十世纪即将结束、世纪末的困惑萦绕着整个地球之时,这个山村再次引起了世界各方人士的关注。”。在这个山村的《罗氏族谱》中,留下了他们对社会秩序、人伦道德的思考。从那以后,五个朝代过去,这个山村依然不时发出熠熠光辉
第二件国宝就是2001年第五批公布的“呈坎明清古建筑群”,也就是那分布在大街小巷的300多幢明清建筑,可以看出经专家的考察和提议,国务院已有意将这全国独一无二的古村落进行全面保护
而不久前接到报告,又一幢明代建筑于8月里被毁。小编于两个月前采访过呈坎,不仅看到了去年4月份倒塌的一幢明代“进士第”废墟,还看到了今年6月里一幢明代三层楼的罗会坦故居风灾后拆毁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