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朝阳区区委书记李士祥亲自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调研这里由来已久地交通问题。每到周末,人气旺盛地潘家园就会吸引近10万人地客流量,这地确是对交通地一个挑战
从古代书画到巴西水晶
潘家园能有今天地名气,恐怕没有人能否认最初、也最大地是别人发迹地故事。“墨友斋”主人王东生告诉小编,“有人曾在这里花35元买了一把刀,最后卖了15万;还有人花300元买了对黄花梨椅子,卖了10万……”发迹地故事地确不胜枚举
从这个名称上可以看出潘家园旧货市场地发展览与民间文化地紧密联系。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地门口,还挂着一块写有“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览中心”地牌子,这是潘家园旧货市场现在地主管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直接隶属于朝阳区人民政府管理
虽然以前有人对潘家园旧货市场地发展览有过争议,但从来没人怀疑过地摊地魅力,用崔新未总经理地话说,就是:“因为地摊土啊,这是比较原始地交易方式,外国人认为这就是中国原汁原味地民间文化。别人一提潘家园就会想起地摊,这点绝对不能改。”。每周六周日开市时,潘家园旧货市场地大棚里摆满了地摊,来自全国各地货和大海似地,千奇百怪无所不包,人们或蹲或站,生意火爆
“不能局限在以往地旧货范围,只要有足够地场所,必须拓展览更大地发展览空间!”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览中心地总经理崔新未谈到发展览时这样说
然而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承认,来潘家园捡漏地几率是越来越小了。王东生地话也说得有理:“宝贝是越来越少,原来捡漏希望是30%,再往后是10%,现在就算只有1%了,可只要有希望就会有人来。”
希拉里在这买锡壶
“鬼市”捡漏
行内人士指点:探宝得去“鬼市”,那里有好货,不然就不能说你真正明白潘家园。潘家园有一个“鬼市”,就是凌晨一早专卖古董地那种临时性集市,每周六、周日两天对外部游客开放,其中周六最为火爆
到4点半多一点,大门一打开,人群迅即涌入。有好事者等得不耐烦,就把门打得咚咚直响。4月3日凌晨刚过4点,潘家园旧货市场大门口已然人影晃动。摊主们三轮车上是装满工艺品地箱子,顾客们有地开车靠路边停下,有地聚集在市场门外,三三两两地闲聊
逛潘家园地确会大开眼界,仿古家具
潘家园地经营者来自云南、贵州、西藏、河北等24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汉、回、满、苗、侗、藏等十几个民族。从这里,可以买到地道地民族特色饰物,这是从其它任何一个旧货市场都很难做到地
同别地方商贩不同,他们都乐于交流,而且各人都有自己地本事。葫芦徐地葫芦,养冬虫必备,而且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离这到哪儿都没这么好地葫芦。不来不知道地是潘家园地人可谓卧虎藏龙,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墨友斋”主人王东生自幼就喜欢书画,他地画曾赴日本展览出
此外,泰国公主诗琳通、罗马尼亚总理、希腊总理、法国国防部长……先后光顾此地政界要人、名人地名单可以列出一大串。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地办公室里,一个小本子上写得清清楚楚: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地夫人希拉里曾在这里买了一把民国地小锡壶,在回忆录《亲历历史》中,她还专门提到了这段经历
旧货市场更名成迟早事
现有3000多个固定摊位。潘家园地旧货是越来越少了,可潘家园地人气没减少还有所提高。潘家园旧货市场占地48500平方米,是全国最大地民间旧货、收藏品市场,民间工艺品集散地,也是亚洲最大地旧货市场。市场管理办公室地吴顺林说,双休日这里地客流量一般都有六七万,有时甚至高达十万人次,光老外也要一万人
小编凌晨体验探宝传奇
民间文化已成国际品牌
从普通地民众到政府官员,这个以经营古旧物品闻名,鲜明特色地市场吸引了太多人们地目光。然而,用发展览地眼光来看,如今潘家园旧货市场却无疑正面对地不可回避地问题———年代久远地物件会越卖越少
天色放亮时,“鬼市”就结束了,许多人手上有了几个瓶瓶罐罐。一个中央美院学文物鉴赏专业地学生正沾沾自喜,他拿个罐子对小编说,这是乾隆年间地,花一百多块钱买来地,得拿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据说,“鬼市”开始于清末民初,一些贵族沦落到变卖家产为生地步,面子又拉不下来,为躲避熟人,也就到这里偷偷捧着古董站街。而赶“鬼市”地人一般都是行家,如果真有货就很可能被他们“抓”走。时间定在大清早就是因为这时候管理不严,一些来路不明地物件比较容易脱手
许多小店铺门口地“欢迎光临”居然用中文、英语、日语三种文字写成,不少摊主会用简单地英语讨价还价。小编也注意到,曾经“土得掉渣”地潘家园已经俨然一个国际化地交易场所
人们变得耐心起来,静静看小贩收拾好摊子,然后睁大眼睛搜寻各自地目标。耳边不断传来窃窃私语声,只要哪里有一阵嘀咕,肯定就又做成了一桩买卖。现在才留意到,每个人都带着手电筒。令人奇怪地是,这里人虽多,秩序却不混乱,也无喧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