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政策直接导致纯商品林和纯生态林面积都过大、生产率过低。而这两个方向,都不利于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因生态公益林限制经营和生产,还可能导致大面积森林资源的非资产化、低价值化和低效益化。理论上讲,森林资源要么会继续绝对人工化,要么会继续绝对天然化
退化次生林经营的碳汇潜力巨大,但却长期被忽视
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发展碳排放成本过高
在林区,过去则一直推行“以煤代木”。如果计算从外地运煤的耗能和林区烧煤的碳排放,再计算一下被丢弃的林区可燃物自然降解的碳排放,以及可能带来的林火风险等,就知道这原来是一个加剧气候变化的政策
只有加以经营,森林才会健康和高效,但是上述误解阻止了这种能动性。天然次生林的纯自然演替,前景只有两个:一是走向顶级群落,但这个过程需要200年-300年;二是很容易会因外因而突然逆向演替
我国有低质次生林0.8亿公顷。但这些低质次生林要么被“保护”了起来,要么被开垦为人工林和经济林
经济林的发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原料林一直在追求外延式发展,多是在破坏了原生植被以后,再营造低产林分。大部分果园都是在破坏了原生植被的坡地、山头上发展的,碳投入、碳泄漏都很大
正常的乔林,都有主林层、亚林层、下灌层、更新层等,多树种的异龄混交乔林,生态位占用率高,林分会以很低的碳成本,维持长久的高碳汇。低质次生林林层一般只有1米-3米厚,而正常的乔林一般在5米以上,甚至可以达到40米。把退化次生林转变为此类乔林,碳库的扩容潜力极大
没有多功能森林的主体地位就没有低碳林业
我国的人工林发展模式违背低碳理念
我国的人工林发展往往是改天然林为人工林,造林追求人工化和整齐划一,忽视乡土树种,不利用自然力。这4个误区导致我国的人工林数量大、效益低
在低碳理念下,林业政策应及时调整。但是,如果不同的政策作用方向混乱,就会出现政策失灵。只要政策得当,一个国家的森林资源就可能在30年左右的时期内恢复。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一些束缚林业做出应变的政策
绝对化的天然林保护政策没有给人类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留出空间
把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公益林的目标是保护生态,原则上不可以人工干预;而商品林被赋予经营随意性,甚至可以把原生植被改为人工纯林
森林分类经营现行方案不利于碳吸收
“代木”政策开历史倒车
意在保护森林、改善环境的政策,客观效果却是鼓励高耗能、高排放,引导经济远离可持续发展。因此,为跟进气候变化下的林业应变,这些政策必须调整
半壁林地都要被反复开垦、反复造林;另半壁林地又被封存,何来发展低碳林业的空间?多功能森林的经营原则是追求近自然化的、但又非纯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同时能够适应气候变化、高效固碳和低碳投入的森林类型
大自然会自动地把低质天然次生林变成优质森林资源,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会产生好的生态效益,而人工干预就是破坏生态。这其实是多年来存在的误区
因此,如果没有多功能森林的位置,就没有低碳林业的位置
然而,我国却长期倡导这样的“代木”政策。以木材加工的单位能耗为1,则水泥为5,塑料为30,钢为40,铝为70。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比较,在同样厚度下,木建材的隔热值比混凝土高16倍,比钢材高400倍,比铝材高1600倍。例如,每生产1吨材料,木材释放氧气1070公斤,吸收二氧化碳1470公斤;钢铁释放二氧化碳5000公斤;水泥释放二氧化碳2500公斤。我国推行多年的“以钢代木”、“以塑代木”的政策,鼓励了高耗能、高污染,抑制了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