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斗雪凌霜、香清寒艳、淡雅圣洁的品德,恰恰符合那些气节高坚的人。 隆冬季节,百花中,唯梅花于风雪中独自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梅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于是,踏雪寻梅,成为寻找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演绎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踏雪寻梅,是玉器雕刻中的常见题材,在玉雕中被广泛应用
流传有序决定了它的来源的正统与不可改变性。玉器雕刻的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线条、图案、图腾等都流传有序
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成语反映的是特定条件下的人、事,这一原则是一成不变的。发展并非是对继承的否定,玉雕图案反映的踏雪寻梅至少应尊循这一准则
踏雪寻梅典故的来源已经十分清晰,表现文人的傲骨气节、大隐隐于林。为什么这样雕刻呢,一直不明白,想必是女性在梅花雪地中的景观更加动人或者说更加凄美吧,梅花、冰雪、美人这样的意境其实表现的是温婉、清新。这与踏雪寻梅的本意相去甚远,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以女性为主角的踏雪寻梅,雕刻师要表现的只是美人于冰雪之中赏梅的情景,如是,这样的情景是否应该称为:雪梅映美人。在欣赏一些翡翠及和田玉雕件时,却发现踏雪寻梅的主角是女性。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性去踏雪寻梅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但孟浩然诵诗时,却巧用诗句表达自己并无求仕之心。唐玄宗早已耳闻孟浩然才华出众,便诏其出来诵诗一首,希冀其能一展才华,为朝廷做官。踏雪寻梅,来源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巧拒官位、归隐山林终身读书的故事。一次王维私邀其入内署做客,正巧唐玄宗前来探访王维,情急之下,孟浩然藏匿床下,王维则以实情相告。孟浩然少年好学,酷爱梅花,隐于鹿门山。四十岁时,游学长安,考进士不中。自此,孟浩然淡泊名利、寄怀于山水间。唐玄宗爱其才能,更被其人品和诗词所打动,只好由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