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基生,叶柄长0.4-1(-1.5)米,下部具鞘;叶片较厚,绿色,心状箭形或箭形,先端锐尖、渐尖或具尾状尖头,基部心形或戟形。全草皆有毒,可药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马蹄莲(拉丁学名:Zantedeschiaaethiopica(Linn.)Spreng.),别名:慈姑花、水芋、野芋、慈菇花等,为天南星科植物;多年生粗壮草本,具块茎。花型美观,寓意忠贞不渝,永结同心。喜疏松肥沃、腐殖质丰富的粘壤土,原产于非洲南部,在中国大部分省份地区都有分布
生长环境
多年生粗壮草本,具块茎。子房3-5室,渐狭为花柱,大部分周围有3枚假雄蕊。花期2-3月,果8-9月成熟。叶基生,叶柄长0.4-1(-1.5)米,下部具鞘;叶片较厚,绿色,心状箭形或箭形,先端锐尖、渐尖或具尾状尖头,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长15-45厘米,宽10-25厘米,无斑块,后裂片长6-7厘米。花序柄长40-50厘米,光滑。佛焰苞长10-25厘米,管部短,黄色;檐部略后仰,锐尖或渐尖,具锥状尖头,亮白色,有时带绿色。肉穗花序圆柱形,长6-9厘米,粗4-7毫米,黄色:雌花序长1-2.5厘米;雄花序长5-6.5厘米。浆果短卵圆形,淡黄色,直径1-1.2厘米,有宿存花柱;种子倒卵状球形,直径3毫米
冬季需要充足的日照,光线不足则花少,稍耐阴。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北方栽培,冬季宜移入温室,冬春开花,夏季因高温干旱而休眠;而在冬季不冷、夏季不干热的亚热带地区全年不休眠。夏季阳光过于强烈灼热时适当进行遮荫。其休眠期随地区不同而异。性喜温暖气候,不耐寒,不耐高温,生长适温为20℃左右,0℃时根茎就会受冻死亡。喜疏松肥沃、腐殖质丰富的粘壤土。喜潮湿,稍有积水也不太影响生长,但不耐干旱
马蹄莲原产于非洲南部南非、莱索托、斯威士兰等国。北京、江苏、福建、台湾、四川、云南及秦岭地区栽培供观赏
一、配土盆十宜肥沃,中性或偏酸性,可用细碎塘泥土(或粘质细沙上)2份,腐叶土(或堆肥)l份,加入适量过磷酸钙及腐熟的人畜粪便,混合而成
采用此方法繁殖,当年9~10月份就可开花。经过试验,利用根蘖分株法当年就可开花,具体做法是: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结合换盆,将发育良好的大形分株带根用手掰开(最好不用刀),植于准备好的盆中。二、繁殖通常在花后,剥取块茎四周小球培养一年,来年开花。如用做切花,可多植2~3个分株,栽后置于阴凉处
每半月追施液肥1次。也可播种繁殖,种子成熟后即行盆播。床植行距25㎝,株距10㎝。繁殖以分球繁殖为主。在养护期间为避免叶多影响采光,可去除外叶片,这样也利于花梗伸出。马蹄莲生长期间喜水分充足,要经常向叶面、地面洒水,并注意叶面清洁。马蹄莲适宜8月下旬至9月上旬栽植,地栽是用作切花生产,将健壮根茎3个一组栽于肥沃田中,元旦左右即能开花供应市场。用肥沃而略带粘质的土壤,如:可用园土2份、砻糠灰1份、再稍加些骨粉或厩肥;也可用细碎塘泥2份、腐叶土(或堆肥)1份、加入适量过磷酸钙和腐熟的牛粪配制的土。植后覆土3~4㎝厚,20天左右即可出苗。栽培马蹄莲通常在秋后植球。2月~4月是盛花期,花后逐渐停止浇水,5月以后植株开始枯黄,应注意通风并保持干燥,以防块茎腐烂,待植株完全休眠时,可将块茎取出,晾干后贮藏,秋季再行栽植。植株进入休眠期后,剥下块茎四周的小球,另行栽植。盆栽每盆栽大球2~3个,小球1~2个,盆土可用园土加有机肥。发芽适温20℃左右。施肥后还要立即用清水冲洗,以防意外,霜前移入温室,室温保持10℃以上。栽后置半荫处,出芽后置阳光下待霜降移人温室,室温保持10度以上
形态特征
盆栽
以收获佛焰苞作为切花的马蹄莲,适宜采用槽培形式。盆栽一般选用植株矮小紧凑的白柄种、红花马蹄莲和银花马蹄莲,如以大型植株为目的,可选用植株高大的绿柄种或黄花马蹄莲。马蹄莲无土栽培形式主要有盆栽和槽培
栽培
栽培技术
分布范围
种植马蹄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