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 陶艺
古味悠悠
《潇洒东坡》 陶艺
遗韵新奏
《相依》 陶艺 邓钜辉
佛山日报在2011年曾过《梁沛星与寂寞的龙窑》,揭示了龙窑渐行渐远的命运,以釉变入陶的陶艺家,数量更是稀少。今日我们走进龙窑作品世界中,体味石湾窑变的独特魅力。随着社会发展,龙窑已成过去,龙窑作品更成为孤品被藏家们视为珍宝,而延续着古法烧制的做陶人在石湾,也不是很多
那些反映石湾风俗生活的公仔群组,8成以上为陶艺家邓钜辉所做。伴随着时而欢快、时而悲哀的乐声,一部《潘玉书》纪录片唤起人们对陶艺前世今生的遐想,同时可爱的小公仔也带给人们惊喜。小公仔的面部表情、动作尽显石湾陶的传统手法,可贵的是每组作品或多或少带有些窑变味道。”。“一个月时间做完了13组,每一组反映了不同主题
人们过多地追求着人物造型的逼真、传神感,对龙窑作品往往是可遇不可求。回到石湾,依然追求龙窑效果的陶艺家屈指可数。“没错,窑工们常说‘一窑一宝’,是说龙窑成品率较低,一炉想烧出很多件佳作,犹如登山之难。” 藏家吴国彪谈到,由于龙窑烧制稳定性弱、成品率低,加入烧制、调釉技艺濒临失传,令现在的从业者们采用易掌控的电窑、汽窑烧制;缺乏草木灰、矿物质的化工釉料,往往令釉色不够出彩
“只要遇到,藏家们都会千方百计将其买回。”吴国彪说,由于龙窑作品存世量少,少数石湾陶艺家逐渐摸索,试图用古法来烧制具有龙窑效果的陶艺作品,我们通常称这类作品为新龙窑陶艺。据了解,收藏市场,龙窑作品无论是名家之作,或无名氏之作,每年市场价值不断攀高
藏家林堂认为,他们的作品有着明火的“味道”,不同于汽窑,不是行家看不出是龙窑老作品还是现代作品。正在广东陶瓷博物馆展出的馆藏中,邓钜辉、刘藕生的作品有着龙窑作品浓厚的味道。林堂向小编透露,过去石湾陶釉配方里含有硼砂、盐,草木灰中的碱,以及高温状态时挥发出的矿物质如铅、铜、铁等,在窑内高温气氛下,便会出现“龙窑效果”
”。石湾陶艺评论家刘孟涵认为,龙窑作品,不仅仅是指釉上功夫,人物造型上还要有古韵之味,这样的作品才不会流于表面,“看其《赵匡胤》作品,冰裂釉服饰下,这位宋代开国皇帝紧握武器、衣袍飘动,凝视远方的炯目充满着凛然之气,嫉恶如仇的刚烈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与上世纪70年代刘传名作《屈原》古风之味一脉相承
近日,佛山藏家吴国彪与一群藏友前往广州陈家祠,观看一场以“特殊岁月”为题的馆藏广东陶瓷作品展。透过这些作品,除欣赏到陶艺家早年创作的激情外,石湾特有的泥火釉作用下的窑变效果更令藏家们心慕不已
上世纪70年代,历史人物是当时陶艺主流作品,当时,刘传、马海、刘泽棉、廖洪彪等多位近现代石湾陶艺大师和名家创作出无数佳作,被藏家们称为石湾陶塑黄金时期的艺术精品。展览中,没有官窑的显赫,以充满草根性著称的龙窑却有着浓厚的乡土特色、生动传神的鲜明个性,并达到“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釉色浑厚多彩变幻莫测的“龙窑效果”更是让人惊奇叫绝
嵇康弹琴,脸庞清瘦,造型古朴而大气,其报国无门之忧郁通过弹琴瞬间传递出。衣袂飘飘所呈现出“三稔花”似杨桃(三稔)开花所爆出的似芝麻点的青、红、紫、白等艳丽色彩,如云霞、烟雨、“乍阴乍阳”……予人很多遐想的空间,欣赏者如观赏书画艺术一样,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二年前,邓钜辉烧制了一件《嵇康弹琴》的作品,因为釉色烧制难得,他一直将其放在办公桌上闲暇时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