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因地制宜飞蝗不食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麻类等,断绝飞蝗的食物来源
【学名】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
采用微量喷雾防治。④药剂防治要根据发生的面积和密度,做好飞机防治与地面机械防治相结合,全面扫残与重点挑治相结合,夏蝗重治与秋蝗扫残相结合,准确掌握蝗情,歼灭蝗蝻于3龄以前,每公顷用50%马拉硫磷乳油900~1350毫升或40%乐果乳油750~1050毫升,或25%敌马乳油2250~3000毫升,也可每分顷用4%敌马粉剂30千克,喷粉防治
②植树造林,改善蝗区小气候,消灭飞蝗产卵繁殖场所
【形态特征】雄成虫体长33~48毫米,雌成虫体长39~52毫米,有群居型、散居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体灰黄褐色(群居型)或头、胸、后足带绿色(散居型)。前翅淡褐色,有暗色斑点翅长超过后足股节2倍以上(群居型)或不到2倍(散居型)。胸部腹面有长而密的细绒毛,后足股节内侧基半部在上、下降线之间呈黑色。颜面平直,触角丝状,前胸背板中降线发达,沿中线两侧有黑色带纹。头顶圆。第五龄蝗蝻体长26~40毫米,触角22~23节,翅节长达第四五腹节,群居型体长红褐色,散居型体色较浅,在绿色植物多的地方为绿色。卵囊圆柱形,长53~67毫米,每块有卵40~80余粒,卵粒长筒形,长4.5~6.5毫米,黄色
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喜食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饥饿时也取食大豆等阔叶作物。至于散居型飞蝗,当每平方米有虫多于10只时,有时也会出现迁飞现象。迁飞时可在空中持续1—3天。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天气干旱水面缩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生育,宜蝗面积增加,容易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生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群居型飞蝗体内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动力强,但卵巢管数少,产卵量低。地形低洼、沿海盐碱荒地、泛区、内涝区都易成为飞蝗的繁殖基地。而散居型则相反。【发生规律】飞蝗密度小时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个体间相互接触,可逐渐聚集成群居东亚飞蝗型。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鸟类、蛙类等
【防治方法】①兴修水利,稳定湖河水位,大面积垦荒种植,减少蝗虫发生基地
【类属】直翅目蝗科
中国史籍中的蝗灾,主要是东亚飞蝗。【危害】小麦、玉米、高粱、粟、水稻、稷等多种禾本科植物。成、若虫咬食植物的叶片和茎,大发生时成群迁飞,把成片的农作物吃成光秆。先后发生过800多次。也可为害棉花、大豆、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