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藏品,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收藏品的品质风险,这就是所谓的“不怕买贵,就怕不对”
价格低于重印书
事实上,只要仔细查看,认真翻阅,以一般版本的价格购买到作者签名本也并非难事。其次应注意的是图书是否为作者签名本或者是否曾经被名人旧藏,这被称为是民国版图书的“附加价值”
①注意图书版别由于初版图书大都由作者亲自监督核对,质量较高,历来被收藏者看重,其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选择时首先应注意图书的版别
相对于字画、陶瓷、玉器等收藏热门,旧书市场相对比较清淡,但近年来,随着拍卖会上古籍连连拍出高价,也吸引了不少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涉足这一领域。通过对中国旧书市场的长期观察可以发现,与元、明、清等历代古籍相比,民国版图书(1911年至1949年)的真正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
相比之下,民国版图书的阅读障碍则要小得多。除了字是繁体字以外,书中的用词、语法都与现代汉语相差不大。即使略有差别,也不至于影响读者对图书内容的理解。此外,一些民国时期的“汉译名著”与现在绝大多数的同类作品相比,其翻译水平和译文质量更是有天壤之别
品质风险概率低
近两年,笔者就曾以100元的价格买到过林语堂著的《语言学论丛》(开明书店1933年初版);80元的价格买到蒋宋著的《西安事变半月记》(正中书局1937年初版);60元的价格买到费孝通著的《乡土中国》(观察社1949年初版);30元的价格买到莫尔著、刘麟生译的《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50元的价格买到笛卡尔著、关琪桐译的《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80元的价格买到尼采著、肖赣译的《扎拉图士特拉如是说》(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
由于民国版图书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只要收藏者能够及时把握机遇,在选购时注意以下三点,相信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比较丰厚的回报
此外,民国版图书的印量一般都不大,而精装版的印量就更少了。例如,傅雷翻译的《夏洛外传》在1933年出版时所印的精装版仅为50册;而黄裳所著的《锦帆集外》在1948年出版时的宣纸精装版更是仅印了1册
例如,1930年出版的《一千零一夜》的印量仅为1000册;1931年出版的邹枋所著的《青春散记》的印量也仅为1500册。由于受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图书印量一直不是很大,多在几百到数千册之间。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且,这些名人至今仍然有一批为数不少的“追星族”在从事专题收藏。根据笔者对一些大中型拍卖会的观察,这些著名作家的民国版文学作品,。换句话说,名人作品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之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因为民国只有38年的历史,而且,收藏者通常不会因为这本书是民国元年出版的,而那本书是民国38年出版的,就厚此薄彼。但是,与民国以前的古籍相比,民国版图书的品质风险则要小得多。换句话说,作伪者伪造民国版图书的动力相对小了很多
众所周知,宋版书的交易已按页计价,所谓“一页宋版,一两黄金”。这对旧书收藏者而言,无疑降低了投资成本。较之当今图书的高定价,目前大多数民国版图书的市场价格实在不算高,有些民国版图书的价格与近几年重印的同类图书价格相同,甚至更为低廉。而民国版图书则不然
留存名著少而精
阅读障碍影响小
②重视名人作品民国版图书的一大热点是名人作品。其中,尤以林语堂、徐志摩、周作人、张爱玲、张恨水等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最受欢迎。因为许多名人作品,尤其是那些妇孺皆知的名著,即使时至今日仍然在不断地被重印
与元、明、清等历代古籍相比,民国版图书的真正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和认识,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把握机遇获回报
许多学者和收藏者一致认为,收藏书籍是一种智力投资。很多收藏者对民国以前出版的古籍所使用的文言文,大都有“看不明,读不懂”之感。但遗憾的是,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的国学修养一直在呈下降趋势。不仅如此,他们还不遗余力地提倡“藏书、读书、用书”
和认识,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一些藏书家甚至认为,民国时期出版的一些名家名著,例如,徐志摩所著的《志摩的诗》(中华书局1925初版)和《爱眉小札》(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初版),王独清所著的《圣母像前》(光华书局1926年初版),汪静之所著的《蕙的风》(亚东图书馆1922年初版),俞平伯所著的《燕郊集》(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初版),阿英所著的《欢乐的舞蹈》(现代书店1928年初版)等,即使被归入“近世罕见之本”,也并不为过。不仅如此,能够经历几十年的风雨而留存至今的民国版图书,实际上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多
而且,越是所谓的“善本珍品”,越能吸引作伪者费尽心思地作伪。这也意味着,“善本珍品”遇到品质风险的概率更大。在旧书市场上,将较晚的刻本“加工”成早期刻本或稀见刻本的事情,已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