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国画展观后感
同样,在花鸟市场上、旅游景点、字画装裱店、画廊不也充数着大量的国画牡丹、梅兰竹菊、山水的程式化的复制品吗?油画市场也充数着大批量名作复制行画吗?只不过陶瓷绘画的行画比国、油画等艺术更繁荣而已。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最近文化部把中国陶瓷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设在景德镇,别忘了陶瓷绘画可是景德镇半壁江山。我们从西方引进了油画、水彩画、素描,可以包容中国画,没有因为西方无中国画,就取缔它。或许是陶艺界一些人骨子里的“封建行会、帮会思想”作怪。我们不能因为陶瓷有大量艳俗工艺美术装饰作品混迹于市场,就有许多俗不可耐的伪大师、伪陶艺家的艳俗作品甚至是抄袭的作品混淆了我们的眼球,就认为陶艺绘画是民间美术。为什么国画、油画有这些不影响其学术地位,而单陶瓷艺术有这些就被排除在主流艺术之外呢?其实陶瓷也有极高艺术水准的绘画作品,珠山八友不须再说,单说现当代,李林洪、朱乐耕、钟连作者 章朝辉。去掉了绘画部分,恐怕中国陶瓷的文化会失色许多。我们的现代陶艺从西方引进来了,却像眼里容不得沙一样,让主流艺术把陶瓷绘画(包括优秀的传统陶瓷绘画)封杀
它与其他主流画种一样,创作者掌握其材料性能(即工艺)就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才情,那么运用好了土、火、釉就能随心所欲做陶艺。现代西方陶艺,无论哪种风格流派都有绘画风格流派的影响,如陶艺中的装饰、具象、写实、象征、抒情、表现、装置、波普等都与绘画风格、流派,异曲同工。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材质都有特定语言魅力和艺术水准。大量事实也证明除雕塑外,许多艺术家创作了大量陶瓷绘画作品,艺术水平之高决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其中许多陶艺家自身就是画家,并且也有许多陶艺家不断探索雕塑、容器与平面绘画的关系,难道这类实用容器、平面创作的绘画也不叫陶艺,或没有水准吗?。漆画、水彩、油画、国画都因材质产生出不同的艺术美感。回顾一下人类早期的彩陶,既有具象、又有抽象且与容器浑然一体的形式。不说元青花大写意画,也不必说毕加索、米罗的陶艺作品,就说当代美国的温黑格比的器形风景画,国内的朱乐耕、宁刚、李林洪、白明、刘正等大量的绘画性陶瓷作品,都可以说明陶瓷艺术除雕塑之外,还有其他的陶艺形式;其实绘画艺术对陶艺的影响更大。雕塑也好,绘画也罢,两者不应相互排斥,其实他们都反映了土与火、釉的材质魅力,尤其是釉下绘画几乎全靠火。当然陶艺也不例外,它是集土、火、釉为特征的艺术,再细分陶与瓷因烧成温度与工艺不同,又有不同的艺术魅力
对全国美展的一种学术想象
以绘画的语言在陶或瓷上表现就不能算陶艺,我认为参与美展的组织者、评审者,有失包容性或是片面性,难道这种陶瓷绘画就不是土、火、釉的陶瓷材质吗?没有材质的魅力吗?这点值得学术界和广大同仁深思
作为景德镇的从艺者,欣喜地看到本届全国美展把陶艺也列入到主流艺术门类当中,并和漆画作为一个独立展区,既显示了本届全国美展的包容、多元、开放的胸襟,也反映了当今陶艺的繁荣和壮大。因此我认为把这样的陶艺展划到雕塑门类也许更合适。然而当看到作为全国性的陶艺展作品时,给我一个极深刻的印象和疑问:与其说是陶艺展,不如说是陶或瓷材料的雕塑展,雕塑艺术发展到现在,材质上有石、砖、木、竹、铜、铁、玻璃、树脂、石膏、沙、蜡、陶、瓷
近几年来自各美院、画院的教授、画师、职业画家纷纷来景德镇从事陶瓷绘画创作,他们都看到陶瓷绘画的艺术感染力。陶艺与漆画等其他主流艺术相比,无论从它们的历史看,还是从创作队伍普及程度和参与创作者的素质、以及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来看,都不会逊色于任何艺术门类。然而油画、水彩在中国不过百年,才初见端倪,在全国至今也没有一所像陶瓷那样有专门的高等学府和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彩陶,从古代御窑厂至民国时陶瓷绘画学校,到新中国先后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江西省工艺美院三所专门陶瓷学校,以及后起的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它们都培养了大量从事陶瓷绘画方面的专家、学者、教授,可谓名正言顺的科班。每年有许多外国艺人到景德镇朝圣,不是说民族才是世界的吗?陶瓷曾是中国的代名词,陶瓷绘画也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就不断有许多的著名国画、油画家参与到陶瓷绘画中来,如祝大年、吴冠中、刘大为、俞晓夫、陈逸飞、冷军等,都参与过陶瓷绘画。一方面陶瓷绘画艺术处在一个非主流艺术之外,另一方面却又代表了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相反中国陶艺展上几乎找不到陶瓷绘画作品,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与其他主流美术相比,尤其是漆画、广告艺术等都可以划成主流艺术,而陶瓷绘画却处在一个不伦不类的不公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