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斋
⑤靳之林:《中华奇石·前言》
“奇石之美的创作者不是别人,而是欣赏者自己”
提出和赞成这种主张的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着的,只是需要人们去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在《艺术论》里说:“自然总是美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著名美学家王朝闻也说过:“赏石者虽不能像艺术家那样创造美,却有可能从天然的石头中发现美”
三、美在创造中
天下没有固定不变的美。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作为人类社会现象之一的美,也是如此。社会美,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艺术美,随着艺术家的匠心、灵感与描写内容的不同而变化;自然美也随着自然对象的不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美的变化意味着美的创造。人们从劳动生产、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创造美,也从审美欣赏的实践中创造美。奇石美就是在自然人化的前提条件下,在对奇石的审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奇石美也是如此
我们在欣赏奇石的时候,类似情景也是经常发生的,如《寒梅争妍》,石头上的花纹,怎么成了“寒梅”?石头能感觉冬天的寒冷吗?无情无知的石头怎么会“争妍”?当然,石头是没有感觉的,也是不可能为“妍”而争的。这些都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外化、对象化,从而使对象人情化、人格化。所以说,美在人情化、人格化。所谓人情化、人格化,就是要从对象中显现人的思想、情感与品格,从对象中确证自己,实现自己。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词:“寒山一带伤心碧”;秦少游的词:“郴江幸白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柳宗元的游记:“潭中鱼可百许头……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都是自然事物的人情化、人格化。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象(如奇石)对人来说才是美的。这种人情化、人格化的情景,在文艺作品中,特别在诗词、游记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以上几种说法,主要是从审美对象领域而言的,而且是围绕奇石美美在哪里这个话题展开讨论的,如果要从产生美的根源(美的本质)来讲,那就要另当别论了。⑥这些,如何联系实际说清楚,对我来说,是一个更大更难的话题,需要再学习、再思考,如果需要与可能,以后再议。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对自然美的发现、感受与创造,完全是“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当时,我也觉得这个题名还比较贴切。在人对奇石的鉴赏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美,这是常见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欣赏同一块石头,也可能因为时间、环境的变迁与心态的变化而创造出不同的美来。“美在创造中”,由此可见一斑。在沉思片刻之后,很快,“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便涌上心来,我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好、好、好,这个题名好!”其实,这不只是题名的变化,而是随着审美心态的变化而另有审美感受了。例如,笔者曾经在奇石市场购得一块月亮石,意境还可以,售石者的题名是:“冷月照寒江”。大约在几个月之后,当我再去欣赏它时,总觉得不对劲:这个题名有凄凉之感,不太合乎当时的心境。无论是“冷月照寒江”,还是“海上明月共潮生”,都不是这块石头所固有,而石头的审美特征所引发的不同的美的创造,一则凄凉,一则优美
本栏编辑/刘少红
人在石中;。石居人外
注释:
这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二者缺一,就不可能构成美的发现。所谓美在发现,以奇石美而言,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它说明奇石有与生俱来的潜在的美,可供人们去发现;第二,它说明赏石者具有发现奇石之美的审美自觉和审美才能。所谓“慧眼识珍珠”,即既要有珍珠,又要有慧眼
其实,发现也是一种创造;创造,是深层次的发现。既说美在发现,又说美在创造中,二者是不是矛盾?回答是否定的。美的发现,不只是从“不感知”到“感知”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感知产生联想与想象,从想象产生意象与意境,不断升华、有所创造的过程
④王朝闻:《石道因缘》,第120页
如果有人问:什么样的石头是美的?我们所有玩石头的朋友都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一连串美的石头来,包括本人收藏的、某个展览会上获奖的或者在石报石刊上发表过的等等。因为它不是指某块美的石头,也不是指某块石头的美,而是指所有这些美的石头之所以美的共同原因,是对奇石之美的寻根刨底,如同要从千千万万美的事物中去寻求这些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普遍规律一样。假如有人问:这些石头为什么是美的?美在哪里?那就比较难以回答了
我们在欣赏奇石的时候,奇石的审美特征反映到我们的内心中,诱发我们的情感与思绪,赏石者再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外化到对象(其实是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表象)中去,以有情的眼光看待无情的石头,使之生命化;使无情无知的石头,充满了人的思想情枣;使天生自在的石头,成为了人的“作品”,赏石者因此而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获得美的享受
奇石之美 美在哪里
相击相和,创造对方
关于各种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共同原因,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进行了许多研究,发表过各种各样的意见,其中,有以下一些说法,对于回答‘奇石之美美在哪里”的提问很有帮助,值得我们认真研究领会
②王朝闻:《石道因缘》,第66页
王朝闻教授说:“我认为人对石的欣赏活动,离不开自然左人们精神上的人化,或人的精砷对象化”。美学家陈望衡教授说:“奇石美美在哪里?根本就美在这人情化、人格化。’@昕谓人情化、人格化,就是一种“自然的人化”,即奇石在人的精神上人化或人的精神对象化
①王朝闻:《石道因缘》,第17页
一、美在发现
③陈望衡:《钟天地之灵毓造化之巧》
王朝闻教授有四句名言:
二、美在人情化、人格化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事实说明,美在不断创造中
无论是“美在发现”、“美在人情化、人格化”或“美在创造中”,都离不开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二者舍其一,美即不复存在。人们就是在这种关系中,进行着审美、创造美的活动。美,一经发现,便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构成审美关系。对于“奇石之美美在哪里”,有以上几种解答,到底哪种对?我认为,它们都是有道理的,只不过是研究和回答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各种解答不仅不矛盾,而且还相互联系。他们的说法虽有不同,但基本精神、核心内容是一致的,他们都是讲的同一个观点,即: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采石、购石,也是一种发现,发现它们与众不同,把它们从一般中分别出来,但是,深入的发现包括欣赏中的感悟、体验与想象。’x嘶以,发现美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初步的发现,只是一种感知,深入的发现,才能赏识它的意蕴与意境。王朝闻教授说:“石之奇与不奇,也要看赏石者在各种情势之下观赏它时,能否依靠自己的想象、体验与揣测,逐渐发现崭新的意象,引起令人惊异的愉快感。我们赏玩石头的过程,就是一种发现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