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和田玉 / 玉雕艺术创作——探寻深化自然之美(二)

玉雕艺术创作——探寻深化自然之美(二)

当然,“工有巧”是这个过程的具体实践的形式手段,整个过程是水到成渠顺理成章。其实所谓的“材质美”,是肯定人对材料的质地“外形”、“色相”、“品性”的选择性,要求人们依据自身需要、旨趣和表现对象的某种情感去认识、选择和发现材料对象的美质如前述一样,依据材质的本来自然之美,赋予艺术表现题材和形式,再烙上人们的独特的艺术品质、敏锐的发现和审美的倾向,材料才转化为艺术媒介,这种艺术创造的过程,使材料最终超越了原始性的潜在性的美,从材质静态的“美”走向艺术动态的“美”。材质自然的美,转化为艺术媒介的创造过程,也体现了自然的美,工有巧也体现着自然成“器”的步骤

后两种是前述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两种创作方式:其一是把材质做为创作者情感、艺术内容、文化思想的载体,材料转变为艺术媒介,个人的主观思想是自觉地以自我个性的“美”,找寻选择与之相应的材料,与材料“天性”之美融合一体,表现出自然本质美,这种深化相配比就是“人本主义”的“天人合一”。后者,发现和顺应材料的自然美,再找创作灵感相彼配,因材施艺,道法自然的“道派”,这两者均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为目的,以崇尚乃至深化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中和之美为主导,将人性与自然性灵相统一,从而到达艺术的理想境界。前者先有创作欲望和表达的思想,对自然和生命有所感悟,再选择相适应的材料深化自然之美进行艺术加工,张扬人性的“儒派”。其二是发现材质的“天性”自然之美,选择个人的主观思想来适应,人是从属地位;材料也转变为艺术媒介,在同化中将个人主观思想改造消融“个性”,呈现神秘的共性美的亲合,是崇尚自然“神秘主义”的“天人合一”,是顺应自然之美的过程。人处于主动地位,材质的自然之美也被体现,因有个性美,是深化自然之美的

这虽然艺术创造价值几乎很少,并陷于市场商业化的浅薄,混淆了艺术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同玉质的关系,是“匠气”与“商气”的结晶,是“通货”“行货”的产生温床,可是这依然为了展现玉质的自然之美,只不过与后两种艺术创作思路方式展示的大美相对小而已,这个方式是不可提倡的。当代玉雕艺术创作思路和方式大概有三种:一是把材质做为主体,创作者的情感、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完全只做为展现玉质细腻润泽之美的方法,并将它做为服务的对象,表现玉材价值的昂贵,材料没转化为艺术媒介

《考工记》上表达了工艺美的四要素:“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我国古代一个极为深刻的造物原则和价值标准,也是形而上的“道”对形而下的“器”的制约。至今仍被包括玉雕艺术在内的中国艺术所遵循

这大概也是脱离“天时地气”自然之美的缘故吧。中国美院著名教授全山石先生有一则小故事,一次他到新疆的南疆乡下看到一位农民头上的头巾特别好看,就花钱买了回来,后来带到杭州才觉得不好看,是因为发觉头巾只有在南疆的阳光照射下才特别好看

最后,崇尚和深化表达自然之美,就要求艺术家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创作,摒弃功利性因素,才能更好地体会和创造自然之美

(四)玉雕艺术创作的思路和方式,是以崇尚和深化自然之美为主导

孔子的“文物昭德”,“贵玉而贱珉者”,不是因“玉之少而珉之多”,更不是因“(珉)多而贱之,(玉)少而贵之”(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另有一层意思也是不因为玉的价值贵重,而是应为玉的物理性质譬如君子之德,“贵玉”更不是因为它在市场的功利因素。只有真诚、纯正、融入创作中,才能真正让作品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杜甫诗言:“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王维的“审象于静心”,庄子的“虚静”,都强调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中的虚静心理,即抛弃一切杂念,达到精神的纯净与集中,苏东坡言:“能文而不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所表达的艺术创作是纯粹的精神行为,屏除其中的功利因素和艺术商品化的影响。反映到玉成“器”后也是如此

(三)玉雕艺术创造成“良器”的过程,也是崇尚自然之美和造物原则的过程

黑格尔《美学》指出:“艺术家把灵魂灌注到石头里去,把它柔润起来,活起来了,这样灵魂就完全渗透到自然的物质材料里去,使它服从自己的驾御”。玉雕艺术家如何能将自己的灵魂渗透到自然的物质材料里去呢?当然,不能强行沟通,而是顺从物质材料——“玉”——这个自身所表现的自然美质,将灵魂或生命力与这个美质自然“同化”,便于驾御,这也是深化“美”的过程

但是,后面还有一句,“材美工巧,然而不良”,为何?“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种思想也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审美观在工艺制作方面的表现。《考工记》所强调的“天时和地气”,本意为天时四季及地理环境的变化,可引申为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社会环境、本地域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及其文化追求、不同的时代面貌这个“自然氛围”等等,如果尽管材美工巧,但脱离了“天时地气”这个自然的“氛围”,这个工艺品依旧不可成为“良器”。这与玉雕艺术上是否用古代题材、现代题材,是否用传统的技艺形式,还是现代的表现手法没有关系。所以从这方面看,和田玉不适用于现代题材和现代表现手法这种说法不得不说是欠妥的。总之,“可以为良(器)”的整个过程,体现着自然之“大美”。无论如何选材和使用何种表现手法,只要能形成“四要素”展现自然之美,表达的审美思想艺术意境与观者乃至时代共鸣,就是“良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9/19055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