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蔬菜栽培 /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b.条斑型主要发生在中下部叶片。叶片染病,产生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发展或位于叶片一侧

4防治技术

大蒜叶枯病病原菌为StemphyliumbotryopsunWallroth,称匍柄霉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田间地表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以及大蒜收获后临时堆放场所遗弃的病残体上越夏,也可在葱、韭菜等寄主上侵染越夏。该菌生长适温为20~28℃;分生孢子形成适温为23~28℃,萌发适温为19~34℃。大蒜出苗后,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滴飞溅传播侵染发病

1发病症状

避免选葱、韭菜、洋葱茬口种植,宜与小麦、玉米、瓜类、豆类等作物轮作。b.轮作倒茬合理轮作倒茬,能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减少菌源积累

如天气有利于病害继续发展,应再喷药防治。在大蒜孕薹期和抽薹初期,若天气预报有雨或病叶发生较多时,应及时喷药保护上部叶片和蒜薹。在大蒜叶枯病常发重病区,当大蒜苗期病株率达1%时,防治发病田块;当植株上部病叶率达5%时,应全面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交替施药,效果较好

摘自:2003.12(7—8)《现代化农业(佳木斯)》

3发病条件

a.尖枯型下部叶片初呈白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展后,叶尖变成深褐色坏死,两侧隐约有紫褐色斜纹

张艳秋,刘伟,李秀梅(江苏省徐州生物工程学校,徐州221006)

a.清洁田园大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严禁将残株落叶随意遗弃在田边及沟渠中,应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以减少菌源积累

叶片受侵染后,表现出4种发病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和白斑型。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可穿过叶节向叶鞘延伸,使叶鞘枯黄。田间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色霉层。大蒜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及薹茎等部位,以叶片发病为主

4.2药剂防治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有些白斑后期发育成紫斑。d.白点型抽薹期上部叶片出现密集圆形、卵圆形白色小病斑,边缘明显

采用覆膜栽培,能提高早期地温,发根快,根系发达,茎叶生长旺盛,增强植株抗病力。株距l0cm左右,种植密度每公顷37.5~45.0万株,播后覆土2~3cm,然后覆膜压紧。一般覆膜大蒜比露地蒜晚播5~7d,行距20~25cm。c.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松软,土壤肥力高,保肥、保水性能强的地块

另外,还要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的脱毒大蒜,逐步替代本地退化的品种。入选的蒜瓣要单种,作为留种田供第2年选种,留种田应及时防治病虫害,彻底拔除病、劣、杂株。提倡收前选株,收时选头,播前选瓣。选用无病种蒜留种用大蒜收获后进行晾晒,待晾晒干后,选择健壮、无虫、无病、未退化的优良品种

4.1农业措施防治

叶片受害,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色泽较深为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枯黄色坏死线,扩展蔓延后可使叶片枯黄。c.紫斑型整个生育期可见,为田间主要病斑类型

为了有效控制其为害,现将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大蒜为百合科、葱属草本植物,原产中亚,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大蒜贸易的发展,大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大蒜叶枯病也逐年加重,一般病田减产20%~30%,重病田减产50%以上,严重制约着大蒜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大蒜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传统调制品,经深加工成系列产品后,可大量出口创汇

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风不良,发病重。肥水管理不当,氮肥施用过多,底肥不足,发病重。与葱、韭菜混作,重茬连作地发病重。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其品种的抗病性密切相关,目前抗叶枯病大蒜品种较少,一般大红皮蒜(改良蒜)、苍山大蒜较抗病。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田间温湿度呈正相关,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畦作地膜覆盖栽培,发病轻。大蒜田管理粗放,整地质量差,田间坷垃大、高低不平,发病重。当旬平均气温在20℃左右,高湿时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d.肥水管理施足基肥(腐熟的农家肥、草木灰和过磷酸钙),苗期以控为主,适当蹲苗,培育壮苗。烂母后以促为主,抽薹分瓣后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大水漫灌,尽量降低田间湿度。早播应防止低温冻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9/19105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