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以及大量发掘报告和学术成果现世,特意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就良渚玉器的鉴定方法和制作工艺进行系统分析。鉴于此,笔者对良渚古玉的质地、文化内涵、埋藏环境和地质变化造成的玉质解理,以及出土后在富氧环境下的二次变化和次生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些清代改制或刻字的良渚玉琮器物。随着良渚玉器制作年代的确定,在浙江余杭、江苏常熟等地区很早就开始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因此,除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发现的良渚玉器外,近三十多年来,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赝参杂,给良渚玉器的收藏鉴赏造成了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良渚文化的发展。然而,仿品问题始终困扰着良渚古玉的收藏爱好者们。早期的仿品在宋朝时即已出现,此后历代均有仿制
良渚以浙江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覆盖范围北抵江苏扬州、海安一带,南入浙江宁(波)绍(兴)平原,东及上海和舟山群岛,西大南京至安徽郎溪、广德和浙江建德、浦江一带。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最早由施昕更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它上承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距今约5300年~42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而其文化影响则北至鲁豫,西进两湖,南抵闽粤台,被称为“中国文明的曙光”
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界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十分模糊,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遗址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精美玉器并存,从而最终确定了良渚的制作年代。此后,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良渚玉器也成为了全世界古玉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