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能够腾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对象和神性决定的。其中的“好飞”和“通天”,是“天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作为龙的集合对象,雷电、云雾、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而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雷电、云雾、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陆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龙腾在天”——这类翠雕题材主要应用于牌片的制作,寓意人们对天下太平的祈望,更表达了人们希望能超越自我的美好愿望。天龙,当然指天上的龙,或升天的龙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玉雕猪龙,经专家考证大约产生于7000~6000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陶壶龙纹;远隔千里之外的江苏吴县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中刻有一种似蛇非蛇的勾连花纹,即是古越人龙图腾崇拜的象征。到唐代,龙成了天子的专利,龙纹只能用于皇帝的衣服、器物,龙成了皇权的象征。龙脱离自然界中的具体动物形象,成为集诸种动物灵性与特长于一身的特殊动物。龙的形成起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两代的发展,到秦汉时期便基本成形。宋代之后,关于龙的历史与家族有了更多的传说。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为祖先。龙的历史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遍及南北
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玉器——红山玉猪龙就是龙文化起源的很好例证。《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龙:“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龙就有了“通天”的意味
可以这样说,中国玉文化是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缩影。其中,玉雕饰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雕刻技巧得到了越来越多普通百姓的青睐,成为中国珠宝市场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玉文化就是伴随中国古文化的发展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为了增加人们对玉雕饰品文化内涵的了解,增强选购时的针对性,我们在对各种翠雕题材进行总结、分类的基础上,对几类典型图案进行集中的介绍。中国玉雕饰品主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图案表达其文化内涵,而翠雕题材通常以自然界物象或传统故事为题材,因着重于寓意吉祥的内涵而有别于一般装饰图案。翠雕图案内容可分为以龙凤、植物、动物、人物为主的各类;表现手法则分为寓意和象征、汉字形声假借、文字直接表示、表征、比拟等。古时,翠雕题材常常用来表达人们期望长寿、健康、幸福、平安等美好愿望。而今,这些寄托于精美图案中的美好期望更是成为人们选择玉雕饰品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天介绍。在前些讲里,已经简要介绍过一些翠雕图案的含义
翠雕龙纹
“夔龙拱璧”——这种翠雕题材主要应用于摆件或牌片的制作。夔龙为众龙之首,其形象出现于商代前期,是单层的线刻花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后来逐渐过渡到玉器上使用。到了商代后期形成了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纹饰。根据龙纹的形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寓意是人们对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祈望。《广雅》中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而众龙之首即为夔龙。中国历史悠久,原始人的生活与理念、奴隶社会器物的种类与用途、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享用和条件等,创造了很多种类的龙
龙珠是与龙有关的珠。财主知道了带入来抢,少年情急之下将珠吞下肚里,口渴求饮,就去喝江河水。此翠雕题材主要应用于牌片、摆件、挂件的制作,寓意人们期望四海升平的幸福生活。中国古代有吞珠化龙的传说:一个少年割草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丽龙颔下。”这是《庄子》的说法了。“神龙戏珠”——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上常常见到“龙戏珠”(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多龙戏珠之分)的图案。喝着喝着就化为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