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越窑鉴定

越窑鉴定

北宋前期,执壶承五代之“开光”在越窑中时常出现,出土于公元995年墓的“人物坐饮图”执壶,不但有相对的年代,而且在执壶腹部,

第三类,圆嘴、筒颈、鼓腹、圈足、扁带把,素面。执壶上“开光”出现于五代天福6年(941)

唐罂,在鉴定中有三类:

尔后也有平底变为矮圈足。所以说由早期越窑的壶,到中唐元和朝时演化为注子,。这类造型的壶,文献上常常称为注子,即执壶

蟠龙从颈中部到腹中,通体满布。第二类,是线刻龙纹罂

由于制作没有像北宋前期规范端正,因此断脱明显

北宋中期,流行双线开光,在开光内划花卉,盛行模印的小系

特点之一圆嘴、扁带状把。执壶制作极为讲究,不但造型规整秀丽,而且器身上刻着流利的云气、飞鹤及花卉

第三类,出于晚唐(901)墓中的褐彩云纹罂。这类罂从罂盖到罂身,通体绘了褐彩的云纹,精致、工整、其绘法、色彩与唐天复元年

宁波和义路唐代遗址元和朝(806~820)文化层中出土大碗(洗)内刻荷花

造型与纹饰两者密不可分,是鉴定越窑瓷器的关键,再结合釉、胎、支烧工艺和款铭更为精确

这类褐彩云纹罂在五代时期,钱氏墓中也有出土。(901)墓出土的褐彩云纹钵形灯一样

按于颈至上腹,在系上部堆塑形象生动的蟠龙

与其共存的器物,成为鉴定的标准器

五代时,托具的沿与托台以素面为多,盏则

在上林湖五代至北宋的窑址中,均有出土。为北宋前期(有学者划入吴越时期)秘色瓷的典型器物,也为我们鉴定提供了样品

唐代晚期,碗类的器内刻划各类荷花、朵花、模印鹤、鱼等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大中二年”云鹤纹“寿”字碗,

晚唐时期,越窑执壶,造型的基本格调不变,具体的线条变化多姿,使人感觉器形丰富多彩。仅举唐大中朝执壶器形为例,

釉色青翠秀雅;托具器形作成卷荷叶状,圈足微微外撇。这种造型似一朵荷花,似漂泊在水波荡漾的水面上。施青翠釉

烧成后,。北宋后期,执壶的造型虽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制作粗糙,颈肩连接处与腹底圈足连接处,往往不大规整

刻花盘的纹样,似出一人之手

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时,假圈足中挖一个小浅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称玉璧底,同时开始出现矮圈足的环底碗

河南偃师杏园大历十三年(778)墓出土的鱼纹碗,在碗的内底刻绘一条游跃的鱼,自由流利、活泼可爱

这时有凤头执壶、带流的瓜棱壶,筒口、双系、圈足壶,喇叭口、瓜棱、圈足执壶等。在唐代所有执壶中,惟独”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

这是壶造型变革的转折点,也是执壶的造型与早期越窑的壶,造型完全变了一个面貌

晚唐时,大中朝生产的盏与托具,造型为最美。与“大中二年”铭碗共存的荷花盏,口作五缺,盏内刻花卉,也有素面,

1、 器物造型与纹饰

碗的造型,从早期越窑的深腹型,逐步演变为敞口(侈口)、斜腹的浅腹型。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

这就是制品的造型与纹饰、装饰艺术与方法、釉色与胎体、铭文与款识五个方面。必须掌握五大要素

到了中唐元和朝时,壶的盘口消失,为侈口(敞口)所代替,同时出现了六角形的短嘴和肩带状把,底部有的仍保留了平底,

另一件蟠龙四系特别长,。第一类,是以“元和拾肆年”铭罂为代表,特点是在颈部堆刻、戳龙纹,颈下部安四系,腹中刻铭文

四周线刻人物坐饮图,也就是把书画上的画面,移植到瓷器制品上,这属于首创。这种人物坐饮图,神仙活动图等执壶残片,

晚唐时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环底外,而且出现了端巧美观的花口。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

,在腹部与缺口相对位置压有突筋。总之从底足的变化,发展到口沿的变化,使碗的造型轻巧端雅,线条流畅美观

刻花执壶(朵花)是一件刻花卉的标准器,这类刻花,恰恰与宁波市和义路唐代“大中二年”、“寿”字纹碗地层,伴出的刻花盆、刻花碗、

五代时,执壶有三种形式。第二类,以东钱湖窑场出土为例,。第一类,整个造型似一个倒挂的青(青釉)瓜,清秀美观

壶类,从初唐开始,仍沿用了早期越窑的盘口壶,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器型有硕大丰满变为瘦雅秀丽

越窑早期的标准器,陕西礼泉县唐龙朔三年(663)墓出土的花口腕,口沿六缺、腹部六条筋,矮圈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9/19966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