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知识 / 看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传统文化

看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园林自成一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并且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关系。就设计特征来说,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化的人工园林。但总的来讲,中国园林深受政治、经济、人文和思想的影响,儒、释、道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都有所体现。本文就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思想从礼与道的角度作论述

*本文为中国矿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由于一部分贵族大多处于安逸状态,因此,他们对于园林之构造更具有了入微的观察,文人雅趣,诗书画同源等意念,使园林更具美感。从此可以看出,道家的虚无理念,自然与人浑然一体的思想对园林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政治混乱,往往是文人精神自由与超脱的时期。《叙画》中言:“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充分说明文人雅士在欣赏自然美景之时,通过两维空间达到三维空间的实景美感,虚与实的关系也同时体现在造园之中。在转变到“人治”的过程中,“娱人”也在园林中充分展开,得益于道家现实与想象的空间之中,其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如《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凿污池之深,肆珍崖之远,来溪谷之流,饰四岸之际”,充分说明了当时对于山与水关系的理解。《说文解字》中也提到:“士、事也。”士族形成对园林思想的发展有了推动作用,地域文化、地形地貌对园林鼎盛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审美情趣使中国造园具有了意味的审美,避世与无为思想又使中国园林具有了更深涵意的审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中国古代审美的方式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样式。从中既可看到中国古代哲学思辨的过程,又可以体会处事、处人之道,可以说中国园林和中国园林的营造,虽在方寸之间,又在云天之外。造物思想又和文人雅士相联系,其哲学思辨所形成的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又使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方式区别于西方几何化的园林。中国古代造园,得之于天地之间,深入于人心之中,成为人们抒发感情、以物寄情的载体。同时,儒家文化思想作为上层建筑,其尊崇的礼制与等级制度对中国的造园方式也有着一定的约束,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分明的适用范围,从历来营造过程中的“最怕失礼”可见一斑

关键词:园林 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 礼制

参考文献:

张琦中国矿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二、“天人合一”与道家思想观念的影响

/④中央美术学院编著:《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5。/⑨徐怡涛编著:《全彩中国建筑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2002。/⑦沈福照编著:《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1992。/⑥中国艺术研究院编:《中国建筑艺术史》,文物出版社,北京,1999。/③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2005。/⑧许祖华编著:《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广西科技出版社,南宁,1997。/②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1。①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1984

中国古代社会之变革与政治因素有重要的联系,外部影响和内部影响都是重要的方面,外族的侵入,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条件。《孟子·尽心上》中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诫。”是说通过对于自身的认识和修养,达到与“天的共识,强调个人的修炼,以达到和谐”,“德治而胜于法治”。这种将宇宙与人融为一体的思想,逐渐形成了“德”的观念。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如诸子百家、佛教等,理学和明清时期的外来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思想影响至深的即是始于“天人之辩”的哲学争论。“中国园林意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也符合作为道家思想的物我之观念。道家思想重视清静无为,在老子看来,“自然而然,无为而治”是追求个体自由,反对儒家中强调社会规范的桎梏。陈从周在《说园》中说:“园中静观,动静之分。”这一点是我们在造园之前的首要考虑,说明道家思想的理念亦深入现代的造园活动之中。“明代之假山,其布局至简,不登道,平台,主峰,调整,千变万化,其妙在此。”通过对于物的审美,升华到人对于自然的审美。而对后世园林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则是道家思想,造园者也以此作为中国造园的核心理念。将自然山水之性情拟人化,对中国园林尤其是以文人思想为主的私家园林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产生了审美过程的变化,强调人心之审美。在人、自然的永恒和无限中,达到天人合一主张不计功利得失,摆脱物对人的奴役,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如孔子《论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为宋代理学中所津津乐道的“曾点气象”,也有追求自然和谐和永恒的道家理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造园活动擅于从自然形态中找到营造的方式,依照自然形态的物和自然的地势来构建形体

一、“礼”制等级制度影响下形成的造园思想

《山海经》中记载,帝尧台,帝舜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在周文王时期,园囿造台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但是已经具备了中国造园的思想和特点。从深层内涵来看,其反映了人与神的沟通及人与自然的一体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园林起源于种菜“园”和养殖的“苑”。在形式上,台作为园之主体,具整体的构造方式已然形成,即采用组合式的构图方式,以至于后来文人化园林同样延用了这种特点。自然化的人工园林和整体的构造形式,无不与礼制思想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最初的造园理念。“礼”制在造园之始就被确立下来,“天山大水,合而即为神明之居”。在《淮南子》中可以看出中国园林重在山水之间的形式与关系,同时,作为礼制,在园囿内布置登基场所,既是对自然的崇拜,又是为王公贵族提供的活动场所

《史记·殷本记》记载:“纣王之鹿台,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至明清,私家园林兴盛,造园活动基本围绕“礼”制,亭台楼榭、陈设等物,基本作为点缀。清代学者焦循曾说过 :“已献公二子应召入朝,不待不召,乃知公在囿。”说明园林作为“礼”的重要部分,不但是活动场所,而且是身份之象征。造园不只是帝制活动,而且由于儒家“礼”制等观念,王公、诸侯、大夫、贵族等也以此为乐,后来发展到民间,“园”之等级也日益明确。随着朝代更迭,造园活动日见丰富,如《左传》中记载的“齐候与蔡姬乘舟与囿”等活动方式已有很大变化,园成了综合活动与娱乐、修身养性之所在,筑山形体自然,比筑台榭更为简单,成了中国建造自然化人工园林的重要手段,更加丰富了造园的内容。造园活动随时代而变化,逐渐由尚“神”演变为尚“人”,随之出现的是人的“礼”制。园林的规模、布局、空间秩序不断变化,但从其发展来看,“礼制”是其中影响深远的思想理念

《诗经》曾载 :“文王于营国筑室之余,且于民共台池鸟兽之乐,作园圃,有灵沼。”其中所讲灵囿,据梁思成先生分析,为中国最早的公园,也是中国古代造园之开始。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的崇拜形成了中国古人的心理定势,在夏商时期便基本奠定了中国园林与自然亲和的基调。到明清时期,则以其避世,以旧事之心,造心中之园,通过传统方式,使道家思想中的长生不老观念深入其中。它奠定了中国造园之先河,成为了礼制和等级制度的体现。从造园之始,到园林盛时,不论思想如何演变,礼制与道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整体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受到重视。统治阶级喜欢园囿,其中常见之建筑物为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9/20114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