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学术支撑显苍白
我们仍然不能用某个词汇来定义“艺术长沙”,是双年展或者艺术节?放眼全球,很多城市都因为有独特的文化名片而蜚声国际,可以作为长沙的参照。相比之下,“艺术长沙”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个主题性的方向?和上届相比,本次“艺术长沙”虽有策展人,但是没有一个展览主题,一直在标榜学术性的“艺术长沙”,这一届不得不显得有点苍白、空洞。没有学术支撑,不触及当代艺术内核的活动,来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无异于隔靴搔痒。比如:戛纳,法国南部的小城镇,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戛纳电影节”每年都可以吸引全球的目光;卡塞尔,虽然人口不过20万,但是5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俨然已经是艺术界难以望其项背的顶尖展览
启发二线城市文化建设
尽管,上届举行了“收藏家年会”,本届也增加了方力钧的走进大学展览、苏新平和张方白双个展、“他们”艺术小组个展及保利精品拍卖这样的平行展来支撑,积聚人气。如果,借着当代艺术的名义,以请客、聚会的形式,打造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似乎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从2007年第一届“艺术长沙”,至今用6年的时间成功地举办了4届,主要投资者谭国斌曾在媒体采访中谈到做“艺术长沙”的两个初衷:“第一个就是推广当代艺术;第二个是提高湖南和长沙城市的文化品位。”6年过去了,“艺术长沙”的品牌似乎已经逐渐响亮,长沙也有了一张“艺术身份证”,但如果一定要描述下“艺术长沙”的话,毫无疑问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最烧钱、最热闹、最大方、最周到的“艺术大趴”
作者 王海涛
“艺术身份证”难打造
做文化、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固步自封,更不是简单的资金的堆砌,持之以恒的激情,才是成功的基石。“本土特色”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事情失败或烂尾的借口,但是希望“艺术长沙”更多地去学习国际上的成功案例,汲取经验
2013年第四届“艺术长沙”如期举办,虽然这次没有专列、包机、警车开道、江边烟火的噱头点缀,周春芽、郭伟、丁乙、向京4位艺术家的阵容与展览场地一同缩水,但是在资金的投入上还是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届,一如既往的热闹,圈内众多的艺术大腕,再次齐聚这座中部城市,印证着长沙“星城”的称号,名副其实
首先,没有人有这样的毅力及魄力,谭国斌几乎凭一己之力,将“艺术长沙”这个品牌推广到现在这个地步,居功至伟;其次,本届“艺术长沙”得到了政府的50万元资助,虽然与近千万的花费相比杯水车薪,但已是很重要的开端;再次,长沙作为当代艺术并不是非常普及的城市,4届共吸引了几十万人次的参观量,对当代艺术的普及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其他二线城市的文化建设有启发作用;最后,通过媒体的宣传,在最大程度上,让公众了解了长沙,也让长沙吸收了当代艺术的元素,产生了相生相长的关系!。尽管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积极的一面也应该被公众看到。让我们回到“艺术长沙”的初衷:推广当代艺术;提高长沙的文化品位
◎王海涛(艺术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