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和田玉 / 古代人们是如何制玉的?

古代人们是如何制玉的?

碾磨

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进行“相玉”设计。琢玉工艺过程之一。“相”既是“看”,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和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确定做什么题材的作品

相玉

玉石坚硬,不易变软,不易雕刻,可用荸荠数枚入水煮玉一昼夜,再用明矾三厘、蟾蜍三厘涂刻处,炙干,再涂,药尽为止。使玉石变软之法

在记载玉的文献中,说它的刻纹细如游丝,像头发,宛转流动,没有一点滞迹。和出土的汉代精美玉器相引证,古文献上的这些说法是可靠的。汉代琢玉著名技法

琢磨

双钩碾法

软晶法

“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划(画)出来。琢玉工艺过程之一

水晶坚硬,不易雕刻,可用吉祥草同煮,视熟,即可刻。使水晶变软之法。但只可用铜、铁器煮,不宜用砂器。用此法软玉亦可

金错玉器

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也叫“光亮”、“抛光”

中国 玉文化

划活

古代人们是如何制玉的?

“两明造”透玉雕

金错玉器是“雕玉”和“镂金”的结合,是金错工艺的又一发展。金错玉器在北京和苏州的玉器业中都有生产。玉器需经过磨错。利用传统的金错工艺技术,在制作的玉器上碾成细线纹饰,然后嵌以金丝或银丝。俗称“嵌金”,实为“金错”。我国古代以“雕玉”、“镂金”为最精细的手工艺,根据东汉李尤和三国如淳的说法,“黄文错镂”和“金镂”也是金错的别称,所以金错又可称为“镂金”

两明造透玉雕,是在一块扁平(或稍凸)的玉片上,正反两面透雕出两层各不相同的纹样,两层中间完全透开,以四周边缘相连为一整体。难度较大,做工精细。纹饰镂空,正反相错,互相掩映,巧妙奇特。“两明造”技巧,在清代中期出现,在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建筑中有较多的应用

软玉法

琢玉工艺的过程之一。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闸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就是指玉器的具体制作。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它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

切、磋、琢、磨是器所用的工艺程序。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预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使玉器发出凝脂状的光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9/20669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