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白禾螟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5~12.6毫米,翅展23~26毫米,雄蛾较小。卵由数十至数百粒积成卵块,呈长椭圆形如半黄豆状,上面盖有棕褐色绒毛。刚孵化的幼虫体嫩白色,至蜕皮前呈深灰色。蛹体长13~15.5毫米,粗2.8~3.4毫米,圆筒形,初期乳白色,逐渐变成黄色
湿度大或早晨露水未干,病斑表面可见大量浅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天气干燥时,初为淡褐色小斑点,病斑易失水干燥,中间灰白色,外围暗褐色。为害花器鳞片和穗颈部,引起花序枯死,其症状与茎秆部相似。病部组织变软,凹陷易倒伏,其上生黑色小点,有时呈圈状排列。(1)秆枯病俗称马蹄温,秆枯病主要危害马蹄植株的叶鞘、茎秆和花器。病斑密集时,可使全秆枯死倒伏,呈暗稻草色。初呈水浸状,棱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斑。发病初期在叶鞘基部产生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逐渐扩展至整个叶鞘。基部叶鞘上的病斑进一步扩展,致使茎秆发病。最后,病斑干燥呈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点或短条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2、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球茎发病,荠肉变褐色,病株茎秆基部维管束有不同程度变褐,但无臭味。苗期到成株期发病,初茎基部变褐色,植株生长弱,矮小变黄。发病轻时则表现枯斑,发病比较迟,一般损失较轻。病株容易拔起或到伏,根系发育不良,多呈黑褐软腐,一般不结球茎或结成发育不良的白色球茎。种球出土前芽变褐腐烂。(2)枯萎病马蹄从种荠到收获,整个生育期均可以发病。当发病急而比较重的时候,地上部呈青枯症状,从叶状茎上半部开始失水青枯,渐向下扩展,基部腐烂并枯死,长满粉红色粘状物,为病原菌。秋栽马蹄一般在9月中下旬开始发病。田间一般出现两类症状即青枯和枯斑
第四代则应在孵化高峰前2~3天施一次。药剂防治可用40%稻虫净乳剂或80%敌敌畏乳剂,每亩每次150毫升加水400千克泼浇。采用药剂防治应根据白禾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防治重点是第二三代,各用药两次,第一次在孵化高峰后1~2天,隔7~10天再施用第二次,对早栽生长嫩绿、虫口较多的田块,还应该重点用药。在发生严重的地区,种苗在移栽前2~3天用药液浸或喷淋处理
幼虫食性较杂,低龄幼虫有群集性。第四代成虫产卵后,幼虫不再化蛹,进入越冬期。成虫产卵有趋绿茂密性,羽化、交配在夜间进行。越冬代幼虫于5月上旬进入蛹期,5月下旬羽化,成虫飞向上年的马蹄田,在遗留球茎抽生的植株上产卵,6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出现危害。入春后,随气温的回升,虫体离茧转移到附近的莎草科、禾木科、豆科等杂草和作物上,以取食发育、化蛹、羽化。交配后第一天晚上产卵90%以上。各代虫态历期与气候有关,气温高,发育快,历期短。第二三代在马蹄栽培田或留种田块产卵,这两代幼虫危害最重。马蹄白禾螟在长江流域一年可发生4代,部分5代,以幼虫在马蹄茎秆内结薄茧越冬
1、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马蹄的主要虫害有白禾螟,又称纹(野)白螟、白螟。它是马蹄的一种主要害虫
此外,还有尖翅小卷蛾、蚜虫、蛴螬、蝼蛄等也应及时进行防治
在田间发病初期喷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一般在球茎伤口处生灰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贮藏期球茎用45%特克多悬浮剂3000倍液喷淋,并结合冷藏,也有一定的防效。(5)灰霉病此病大多在采后贮藏期间发生,但田间也有发病的。其防治方法是选用无病种球,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18~24小时后种植。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马蹄的球茎及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伤口侵入致病。病球茎内部呈深褐色软腐。在贮藏期间湿度大,则发病更重
球茎贮藏或远输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浸泡,待药液干后再贮藏。(7)干腐病马蹄球茎干腐病一般为采收后的病害,病菌从伤口侵入,在球茎伤口处长满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荠肉呈水渍状,青褐色或灰褐色,初期一般不发生腐烂。其防治方法:采收要小心挖掘球茎,在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球茎受伤
之后干枯倒伏,在叶鞘外产生许多黑色小菌核。这两种菌核病,一般发生较轻,危害损失也较小。其防治方法:马蹄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处理。(4)菌核病类本类病害包括菌核病和小菌核病两种。小菌核病在茎秆基部初生水浸状腐烂。菌核病在茎秆基部变褐,最后枯死,病部生黑色小颗粒状菌核。药剂防治应在发病初期及时喷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立枯灵乳油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每隔5~7天1次,连喷2~3次。在贮藏期间也可以侵染球茎,引起腐烂
分蘖分株期受害,分株减少,苗数不足;结球受害,茎秆枯死,影响球茎膨大,球茎变小而轻,品质变劣,产量锐减。马蹄白禾螟危害症状:幼虫蛀食茎秆,蛀空叶状茎内横隔膜,先使茎顶端褪绿枯萎,由上而下渐变红转黄,茎秆变褐腐烂,养分和水分输送受阻,最后全株枯死
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来特800倍液浸种球茎1昼夜。移栽时浅水,分灌期1.5~3厘米水层,球茎膨大期的水层4.5~6厘米。发病初期及早喷上述药液,或4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或20%粉锈乳油1000倍液,每次间隔7~10天,连喷5~8次。灌水应避免串灌,漫灌,防止病菌蔓延。营养生长前期少施化肥,在分蘖分株初期施追肥2~3次,结荠时期适当追施氮、磷、钾速效肥。选用抗病品种,冬季清洁好田园,定植时剔除病弱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加强肥水管理,重施,施足基肥,多施农家肥。定植前将马蹄苗在上述药液中浸18~24小时。秆枯病的防治方法:实行三年以上水旱轮作换茬,特别是老产区,是防治此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6)褐腐病马蹄球茎褐腐病为贮藏期病害,主要发生在采收后的球茎,在球茎破伤处长出茂密的白色菌丝体,逐渐现粉红色,荠肉变黄褐色至红褐色干腐。病菌从伤口侵入引起腐烂。采收要细心,不要使球茎造成伤口。采收后的球茎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这些药液浸球种。防治方法要选用无病球留种
马蹄的主要病虫害有秆枯病、枯萎病、茎腐病、小菌核病、菌核病、灰霉病、球茎褐腐病和球茎干腐病菌等
一般在田间6月份开始发病,8~9月份发病较重。在田间马蹄植株封行前,病情发展缓慢。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马蹄生长后期植株脱肥或经常缺水,使植株茎秆抽生慢,抗病力弱,更加重发病。连作田块或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特别是早期氮肥施用过多,生长旺盛,荠秆柔嫩,容易感染病害。孢子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从叶片气孔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秆枯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里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马蹄老产区的初侵染病源,新产区则以带菌球茎为初侵染源。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发病适宜温度20~29,当气温适宜时,湿度决定病害流行程度,在阴雨连绵、浓雾或重雾天气,病害发展迅速。在气温24~26时,潜育期为6~9天。马蹄从出苗到茎秆停止生长均可感染。封行后,多雨或雾露多的天气,相对湿度高,病株率上升最快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病菌。刮风暴雨易造成茎秆伤口,有利孢子产生传播萌发和侵染。在土质瘠薄,土层浅,缺肥,地势低,灌水过深的田块容易发病。防治方法可以参见秆枯病。(3)茎腐病其症状与枯萎病相似,但本病不引起马蹄茎基部维管束变褐
5月上旬越冬蛹羽化以前,铲除田间遗留的马蹄自生苗,杜绝一代虫子源。马蹄收获后到翌年3月上旬,即越冬幼虫活动前,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马蹄残株枯茎,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虫源。化螟期可以灌深水以淹没方法杀灭虫蛹。为避开第二代白禾螟危害和减轻第三代危害,可以适当推迟到7月栽植,以减少损失
病菌从伤口或直接穿过主表皮侵入。病田的球茎和匍匐茎带菌率高达20~80%。新病区随带菌种球调运而远距离传播。枯萎病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等潜伏在种球茎内或附于外表越冬。田间的发病中心,则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带菌的种球为初侵染源,种下后就会发病,病菌借雨水传播进行再次侵染
马蹄白禾螟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
枯萎病的防治方法:实行二年以上的水旱轮作。在无病田留种,选无病种球栽种,严防带病球茎外运作种球用。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600倍液浸种球或栽前浸种苗24小时;田间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3次,每次间隔7~10天